予我千秋 第18节(1 / 2)
至于她对他是否还有情,那情的分量又有多重,都在她这一句话之后不再重要。是她不会让他知晓,更是她不会给他机会开口相问。
无视沈毓章的沉默,英嘉央又继续说道:“卓少炎策反亡兄旧部,与大晋叛将谢淖合兵并进,如今堂皇入关后,又动兵拆毁金峡关的关墙,以此来逼朝廷停兵谈和。你袖手旁观她诸多逆举,可谓通谋,不妨直接说一说,你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沈毓章终于动了一动。
但他此时此刻的神情根本无意与她谈论和事,只道:“明晨再谈。”
然后他伸手点了灯烛,将这一室照亮,对她道:“一会儿我叫人进膳,你留在关外的仪从亲兵,我会命人放一些进来,在外守着这屋子,你可安心。”
话毕,他轻轻振袖,离开了此处。
……
隔墙之室中,卓少炎静默地坐着。
江豫燃追随她多年,虽奉令空出一处给沈毓章与英嘉央用来叙旧,不置守卫、亦令人不得靠近,但又岂会不知需留个玄机?
而他所选的这一间屋宇正是如此。她身旁的墙体中,早已被人拆落数块石砖,改用木板以与砖同色的灰泥封墙,中留数个细小孔洞;而在墙另一侧的室内,又贴墙立花作装饰,如此一来,寻常人若不循墙细察,根本发现不了其中蹊跷。
此刻听到沈毓章话音已了、脚步声亦已远去,卓少炎才抬起眼睫,看向坐在她对面的戚炳靖。
沈、英之间的对话,无不出乎他二人所料。二人目光相触,皆是一时无言。
良久,卓少炎站起身。
戚炳靖随她起身,口中道:“想好了?”
卓少炎点头,“想好了。”
他便略略一笑,不再多问。
……
翌日晨,沈毓章如约再至。
英嘉央方梳洗罢,正于案边用早膳。
他于她身侧坐下,口中无话,伸手取箸,陪着她一道吃了些东西。
待用罢早膳,沈毓章仍不开口,不知是不知当讲些什么,还是要等她先出声。
如此片刻,英嘉央方说话:“北境天干,风大,夜里吹得窗门乱响,让人睡不踏实。”
“嗯。”沈毓章应道。
这一声之后,他又陷入沉默。
而她脸上亦有倦怠之色,一时也未再言语。
正是于此略显僵硬尴尬的气氛中,卓少炎的身影出现在了屋门之外。她的到来,仿佛解开了缚在沈毓章身上的无形重钧,令他微微阖了一下眼。
“毓章兄。”卓少炎先是同他打了招呼,然后一面步入屋内,一面冲英嘉央道:“公主殿下。”
英嘉央将她上下打量一番,然后颇为克制地收束目光,应道:“少炎与我少时亦有所交,但自从入皇叔府后,便是数年不见。谁能想到今日再见,会是此地此景。”
卓少炎轻轻望她一眼,并未入座,而是在他二人面前站定。
“殿下此来,是为代表大平朝中与云麟军谈和,”她不疾不徐地说,“不如便直言罢,朝廷的诚意是什么?”
英嘉央看了看她,又看了看沈毓章,然后平静却直截了当地回答道:“令兄尽忠报国,却为小人所构陷,而今举朝文武皆为卓氏抱冤,朝廷愿为卓氏一门平冤昭雪。令兄生前所封职、爵,皆由你代袭,朝廷亦愿以金峡关外的十六州为逐北侯之封地,由卓氏世代守镇。”
闻之,卓少炎笑了。
她的笑意毫无温度,但却不是不加克制的嗤笑或冷笑。她的笑是三分早已料到又何必多问的自嘲,以及余下七分的笃然决意。
她说:“这些年来,将臣含冤者,难道仅是亡兄一人而已?朝廷若不是见金峡关被拆,又何以愿为卓氏平冤?”
而这话并不是问话,她也并没有给英嘉央回答的余地,径自又继续说:“朝廷的这点诚意,不够。”
英嘉央的脸色依然平静,问她:“那么,你要什么?”
卓少炎看着她,娓娓开口:
“为已故裴穆清将军平冤、追谥。
“为过去六年间因朝廷昏聩而战死北境的大平将卒立碑。
“朝中自宰执以下,凡过去六年间涉北事军机之臣工,皆黜官免职,另补贤材。”
讲到此处,卓少炎停了一停,转首看了沈毓章一眼。
他的神色清冷,目光晦明难辨,在等着她继续说下去。
卓少炎遂道:“皇帝仁昏,故能令宵小之辈制政朝堂,致良将受戮、忠臣苟活。今云麟军所图,在于废帝、另立。故望皇帝能够禅位让贤。”
英嘉央的脸色终于变了。她神情微震,却又很快平复。目光抵上沈毓章的脸,她冷冷问道:“让贤——你们欲让何人居此大位?”然后她又转去盯着卓少炎:“你叛逆朝廷,是为了自行称帝?”
卓少炎漠然道:“亡兄征战沙场,为的是安民报国,岂有望图大位之心。我今继亡兄之志,又岂是为了自争帝位。皇帝若肯禅位,当从英氏宗亲内另择贤明之材,云麟军必奉其为主。”
“宗亲……”英嘉央念着这二字,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时冷笑:“你此番起兵,是为了成王?”
“并非。”卓少炎回道,自然明白她作何联想,但却根本没有一丝欲作解释的样子,反而问:“殿下心里,可有人选?”
英嘉央凝神不语,脸色暗青。
卓少炎口中要废的,是她亲生之父皇,她几乎不敢相信,站在她眼前的这个身着冷甲的女人,何以能够用如此泰然的语气,问她如此大逆之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