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番外篇其四何以校错(2 / 2)
才更有人看。
反派必须足够强大,才能衬托出主人公最后成功的艰辛。
说起这件事,就不得不说到“无反派小说”。
在这里,主角看似没有对手,实则最大的对手就是他自己。
当然,这样的小说也是凤毛麟角,少的不行。
就像主人公并不一定是一个完全的好人一样,反派也并不一定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
反叛内心中应该有一种让观众能更理解他的东西。
如果角色足够脸谱化,反派的描写就会越发“同质化”。
这个时候,就想看影视剧一样,某人一登场就能看出其好坏来。
当然,作者通常都会使读者们明确谁好谁坏。
而不是故弄玄虚,在暗中埋藏线索。
这么做就会让人说:
“没劲。”
但是,这么说的人又有几个能看的进那些“反转、反转再反转”的书呢?
反派必须一直在阻挠主角的前进,不断的在他的路上创造困难。
与此同时,主人公需要在对手不断刺激下变化。
经典的“送人头”。
又或者叫做“添柴战术”。
反派必须觉得他才是英雄,他有充分的理由为他的行为辩护,并且他的理由能够打动读者,让读者认为他有百分之百的理由去这么做。
虽然会这么写的人很少很少,通常情况下反派的目的就像是一个笑话。
但是,会这么写的人通常都能写出好故事。
得给你的反派有充分的时间去表演自己的演说,读者才能充分的了解他的内心,令他与主角之间的冲突更加丰富,更加吸引读者。
不然的话,一个只出场了几次的人算什么反派?
这年头主角可以见首不见尾,反派可不行。
不然的话,读者们一定会一头雾水的说:
“现在哪儿还有这样的反派啊?”
“这都是虚构的反派。”
人物渴望得到什么东西,这种感觉一定要足够强烈,强烈到能驱动整部小说,但是又得足够简单,让读者一目了然。
比如回家,比如不想死,比如变强。
是不是一目了然?
至于到底有多强烈,就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了。
背景故事解释的是他们为什么发生成这样子,因为过去发生的某种特定事件。
然后再想一想有什么人物是不需要的,过多的人物使小说复杂化,这样容易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所以重点描写一些人,更多的人则是使其“脸谱化”。
别让主角离开观众视野太久。
不然就会像这本书一样,读者甚至不知道主角到底是谁。
描写人物应该通过他的行为,而不是直白的表示他是怎样一个人。
当然,不管怎么做,都先得有这样一个人。
一个“脸谱化”的人,完全不需要这样或那样的描写。
用角色推动故事,还是用故事推动角色,就取决于你重视角色还是重视故事。
如果一个场景内只有两个人,就应该让他们天差地别,撞出奇妙的火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物的转变也很重要,读者希望仁慈和公正最终获得胜利,更希望人物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并发现自我,最终获得成长。
虽然成长确实很难描写,前一秒还是普通人下一秒就成大富豪,却依然还是普通人的心态。
但成长的轨迹总还是有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写大纲的原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