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择兵(2 / 2)
之前,李孟羲就按如此方法,他在一点相关技术不懂的情况下,摸清了编筐,编草鞋,编篓子,还有绞麻线,织布,等各种行业的生产效率,无一例外,用的都是同样的方法,都是李孟羲直接问相关业内人员的。
现在,遇到了问题,李孟羲最先想到的还是同样的方法。
区分哪些是真正的矿工是吧,那就找一个真正的矿工问问,挖矿的时候的种种细节,问好之后,不声张,然后向审问犯人那样,把人分开,一个一个单独的问,回答不出来挖矿细节的,就被淘汰了。
这个方法,可行的吧。
可是,到哪去找一个真正的矿工呢,李孟羲又茫然了。
以李孟羲对挖矿这件工作的了解,挖矿比干普通农活更累,风吹日晒的比农民更多,挖矿需要体力,所以矿工应该较为壮实,且皮肤更黑,手上老茧更加的厚,应该是这样的吧,李孟羲心想。
就按这样不知可否的标准,李孟羲走入人群,开始目光四处巡视,想找出真正的累年矿工。
汉代工业不发达,便于开采的浅层矿不多,因此开矿地也不多。
比较出名的的铁矿石产地,比如徐州产好铁,龙泉一地,也产好铁。有铁矿,自然锻造技术较其他地方发达,龙泉自古盛产神兵利器,便是如此。
李孟羲按健壮,黝黑,两个特点想去找矿工,可这两个特点,也太不明显了,四处看了半天,仍区分不出矿工。
李孟羲选兵的第一步,便戛然而止。
不是矿区的话,可能一个县,几万十几万人,其中一个矿工都没有都有可能。
义军现在人数刚破万,很大概率,其中其中一个矿工也没有。
矿工选不了了,那就按其他标准接着选好了,戚继光将军挑选兵员的时候,市民不要,小商小贩不要,见谁都点头哈腰的小吏不要,面白皮嫩的不要。
李孟羲稍一思索,便下达了新的命令,他让民夫们,按是住在县城还是住在乡下,是不是小商贩,以前有没有当过书吏之类的小官,分站三列,这三类都不是,站第四列。
命令下达之后,民夫们缓缓动了。
依然是好多人,都去往前凑,从经济结构角度计算,怎么也不可能排了那么长一队,全都是小商小贩的吧,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一个民夫真的是商贩,那么肯定是回去商贩那一队的。
也就是说,商贩那一队必然有真正的商贩,小吏那一队,有真正的低级门吏之类的,市民那一队,同样也有真正的市民阶层。
民夫们不可能完全听话,为了能选中,跟以前的那些人一样,选中去辎重队,然后也可以有活干,能多挣点粮食。
就抱着这样的想法,民夫们想试试看能不能蒙混过去。
人心如此,任何规章制度都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管理成本吧,上下层之间,信息并不完全透明而带来的管理难度。
走过市民的那一队,李孟羲看了一眼,这一队人不要。
走过小商小贩的那一队,李孟羲看了一眼,还是不要。
第三队,所谓的门吏书吏之类的,嚯,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都曾经当过小官的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