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安危之主(2 / 2)

加入书签

《孙子》中所述,【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大概不是约词,而是一个精确的数值。

孙武一生,历战无数,一战打没一年赋税的六七成,大概春秋时的常态。

也就是说,打起仗来,一年百分之七十的gdp都被用于军事了。

春秋时,一战耗尽国财六七成。

春秋时和汉末相比较,生产力有一定进步,但进步不了多少。

相较于春秋时期,战场上最大的变革有两点,一是铁质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二是骑兵淘汰了战车。

汉末战争烈度比春秋时更大,对物资和人力的消耗也更为严重,但严重不了太多。

故,根据孙子兵法中记载的数据,根据春秋时期的战争消耗来算,李孟羲认为,一场仗,至少要消耗国家五成粮赋。

而要是大战,一战耗空数年积累,也不是不可能。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意为,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善于激励部队;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物资,就要善于奖赏士兵。因此,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励首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把车上的旗帜换成自己的旗帜,派出自己的士兵夹杂乘坐;对俘虏的兵卒要优待和供养他们。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强大的道理。

兴兵打仗,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久拖。

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领,掌握着民众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孙子》,第二【作战】篇结尾,涉及到李孟羲很熟悉激赏之法。

李孟羲现在义军中行使的激赏之法,用于木匠营和民夫之中,收效良好。

但能用于民夫中的激赏之法,并不太适用于战兵之中。

对于缴获物资的安排,孙武按谁缴获的归谁所有,古典时代,这种分配方法很普遍,操作起来也很简单。

但李孟羲于此又有了不同看法,古典时代,大多谁缴获的就是自己的,可李孟羲清楚的记得,革命军队的军纪是,打仗听指挥,一切缴获要归公。

两种分配方法,一个是把缴获分给士兵,一个是士兵不得私藏缴获,统一分配。

李孟羲细思两种缴获分配方案,认为还是统一分配的好。

若让士兵缴获到的东西归其自己所有,那士兵正打着仗呢,敌军钱袋掉了,于是就慌着捡钱去了,影响杀敌。

再者,容易发生为挣钱战利品大打出手的事情。

若是破城之后,士兵杀入城中,既然规定了缴获归士兵个人所有,那么士兵入城,就难免有人去抢劫百姓。

破城之后,允许士兵进城大掠三日,这在古典军队是日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