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调试(2 / 2)
不过这两台设备安装调试好之后,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因为这两台就是专门加工零件的设备,剩下的只需要解决原料和编程的问题。
那些少见的材料只能慢慢来,而编程就是胡杨现在要面对的问题了。
胡杨预计这项工程需要两到四周时间。时间跨度这么大就说明,胡杨对这件事并不是非常有底。不是说做不了,但时间真的不好预计。
而在胡杨完整编程之前,这两台设备并不能进行复杂的三轴联动,只能当成一般的高精度手工机床来用。
不过即便如此,也还是可以通过直接在操作台上输入数据的方式,进行前后和上下两个轴向的精确移动。
胡杨的编程工作只有他一个人能做,谁也帮不上忙。具体工作量无法估计的,按可以肯定是非常大的。虽然不需要从零开始的开发一套走刀控制程序,但也不是上一次只是找错修改那么简单。
首先,这两台设备的操控系统是并不完整的。而且有一部分是有加密的。首先要破解加密的部分,然后补全不完整的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优化走刀路径的算法。
如果其他人来做,最难的部分就是最后的优化算法。算法就是一系列公式的集合,这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东西。不过对胡杨来说,这却是最简单的部分。他的脑子里就有现成的算法。
还是那个问题。胡杨脑子里的东西都太超前,与当下脱节太大。每次想要从脑里拿出东西用,都必须首先解决这中间脱节的部分。
两台数控机床重装完成之后,稳压电源也已经做好了。虽然从大型车辆上拆下来的蓄电池依然不太让人满意,但至少能达到使用最低标准。
数控机床也需要使用稳压电源,只是相比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本身自带防电涌和稳压的装置,只是性能的可靠性上并没有办法证明。
胡杨搬了一台计算机到车间,都是无尘车间其实没什么差别。
工作虽然只能是胡杨一个人完成,但这个车间里可不是只有他自己。这设备现在可已经是347所的了,以后也是他们用的。当然要趁现在从头学习维护和使用才行。
虽然编程方面几个技术员很难立刻就弄懂。但至少是一个开始,总好过什么不懂。他们在这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胡杨完全不离开计算机前,所有一切都有人代劳。而他只需要专注于屏幕上那些别人暂时都看不懂的字符串。
有句话叫: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这与外界隔绝专心做一件事的环境中,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几乎就是一眨眼的工夫,三周就过去了。
数控机床终于完成了所有测试和调校。不敢说达到全新机的水平,至少八成还是有的。而在加工精度方面,两台机床的表现也是令人满意的。总算没有浪费大家的一番努力。
而在复杂零件加工方面,因为有胡杨的先进算法支持,表现更是超出所有人预期。复杂曲面的加工方面,甚至是超过国际上同类设备平均水平的。
这个结果是经过反复比对之后得出的。可着实让347所上下都兴奋了一把。
原本只是想看到前面车的尾灯,现在却一下子和人家并排行驶了,这能不高兴吗?
设备的硬件和软件都弄好了,下一步自然就是立刻投入生产。347所是有科研任务的,早就攒一大批继续制造的零件,就等这两台设备投入生产了。
到了这个时候,胡杨依然不能休息,因为如何把想要加工零件的数据,输入数控机床并生成走到路径,这还是一个需要胡杨带着他们几个“学员”做上几次。
早期的数控机床,是需要人在输入数据之前就做很多准备和计算的。一个要加工的零件要拆成若干个工作面,然后让数控机床以工作面为单位,按照设定顺序进行加工。
这和后期电脑程序大幅进步之后的模式是不同的。有很多工作是需要人脑来做的。而电脑运算速度大幅提高之后,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只需要在电脑上用软件建出零件的三维模型,然后设定好加工材料的物理属性。
程序会自动运算出加工路径,刀头转速,还有换刀的计划。
而作为操作人员,只需要把需要被加工的材料固定好就行了。剩下的都交给电脑程序来自动完成。然后在结束之后把加工好的零件取出来。
胡杨拿到零件设计图之后,第一步就是带着这些未来的操作人员,开始拆解零件的结构,把一个复杂零件拆成若干个可以加工的工作面。
再具体到每一个工作面都要根据实际要求不同,确定需要使用的刀头和更换刀头的次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