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2 / 2)

加入书签

可却一个儿子都没有。

不光他失望,连司马氏都失望不已。她虽然会因儿子的事和王敬争吵,可心里也知道兄弟对女儿的意义有多大。

王敬倒是看得开,经历数次失望之后,只说一切随缘,儿女缘分皆由天定。可司马氏不行啊,她生了五娘后,几年都没再怀上,去年好不容易重新有孕,却滑胎了,还是个男胎,险些让她崩溃。

这一年多来,她一边不停地吃药调理身体,以求再有一个孩子;另一边又不停地给王敬后院塞人,准备等姬妾生了儿子抱来养,却一直未能如愿。

王敬耐心同司马氏说了许久,才让她同意和方家相看。看她这作态,王敬还是有些不放心,生怕她到时候做出什么得罪人的事来,盘算着到时候相看时要请他二嫂郑氏帮帮忙。

郑氏收到王敬送来的礼,笑了笑,对来人道:“替我多谢你们家娘子,晚上我过去寻她说说话。”

王敬不就是想让她也帮着劝劝司马氏吗?有些东西男人也不太了解,只能让她去说和说和。

想着先前司马氏提起方家时鄙薄的态度,郑氏暗自摇头。她自以为不明显,可若是细心,还是看的出来的。

“亏得二娘跟她不一样,不然也不用相看了。”郑氏半靠在榻上,小丫鬟跪坐在下面替她捏腿。

下午时,碧空万里。

崔意华领着女儿们在院子里晒太阳,一起教王道姝说话,顺带让王青繁背书给她听。

王偃身着朱色官服,腰佩赤金,头戴武弁,缓缓步入方正院中,含笑问道:“在做什么呢?”

崔意华斜觑他一眼,“哟,王给事中回来啦?今天不该你当值吧?”

大齐制,官员只需上午在官署办公,其余时间自便,不过下午和晚上都会轮流安排人值班。

“圣人召见了许久,这才晚一些回来。”王偃上前一步,将落在崔意华头上的几朵桂花捻到手心。

近日也没听说过朝中有什么大事,崔意华也不甚在意,只当是寻常召见,随口问道:“怎么回事呢?”

王偃叹息一声,“高句丽近来屡屡犯边,圣人召我等过去商讨对策呢。”

高句丽?王道姝偏了偏头,是她想的那个么?不过她也不敢发问,只竖起了两只小耳朵认真听着。

崔意华冷笑一声,“蕞尔小国,也敢如此放肆。挑事也不找时机,当年我大父在时,天下纷乱四起,那等境况都能压得他们翻不了身,如今四海清平,有的是时间收拾他们!”

王道姝听得有些囧。高句丽国土面积也不小吧,阿娘咋这样说人家,太过看轻别人可不好哩,很容易因疏忽大意而失败的!

更何况,她曾外祖父在位的时候,确实是让高句丽毫无喘息的机会。

虽然、但是,emmmm,阿娘啊,当初征讨高句丽的主将不是她曾祖父王政合么?曾外祖父当年还不愿意打呢,还是曾祖父力排众议攻伐高句丽,这打得高句丽老实了这么多年。

作为从出生起就开始听曾祖父功勋事迹的好孩子,王道姝有些尴尬。

王偃摇了摇头,“高句丽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前朝历帝四征高句丽,皆铩羽而归,惹得民不聊生,我们也万万不可轻敌呀!”

崔育已经暗中命天下缓缓调兵前往涿郡,他不准备直接攻打,而是打算先在涿郡屯兵,令士卒休养一段时间,兼之熟悉那边的气候,以免水土不服。能震慑住高句丽自然最好,如若不然,再出兵攻打也不至于因急行军劳顿而横死无数兵卒。这属于机密,王偃当然不会跟崔意华讲,只捡了些不紧要的说给她听,见王道姝听得认真,不由抱过她,“阿玄也听得懂么?”

王道姝不回答,只笑意盈盈的看着他,顺手揪了揪他的发冠,王偃配合的发出了“哎哟”一声。

听了这许久,王青繁觉得好奇,不由问道:“阿耶,高句丽在哪呀,是什么样的国家呢,就是《高丽伎》的那个?他们好喜欢筝和箜篌哦。”

《高丽伎》属于《十部乐》之一,是王青繁在宫中听过的。

王偃向来不喜欢敷衍孩子,见两人都兴致勃勃地望着自己,又给她们解释起了高句丽到底是什么,两人听的津津有味,直到用晚饭时还要王偃接着说,惹得何太夫人等人笑声不断。

直让王偃后悔为什么要当着孩子的面提高句丽,他腮帮子都说疼了啊!

崔育在涿郡屯兵两年,高句丽动作收敛许多,可仍是小动作不断,震慑也非长久之计。

太和五年,在朝臣的支持下,崔育以大将军谢承元为主将,楚王崔震为副将,兵分两路,与百济联合,发兵十五万攻打高句丽。

为鼓励军士,崔育亲自前往辽西督军,并随军一路征伐。

太和六年,高句丽请降,愿奉大齐为正朔。崔育十分遗憾未能彻底攻灭高句丽,但也因大齐将士疲乏、粮草供应不足而不得不退兵。更何况虽未灭高句丽,却灭了它的重要盟国新罗!此举犹如砍去了高句丽的臂膀。

因此,崔育决定班师回朝。消息传回国内后,太子崔介衡亲往辽东迎接,崔育喜不自胜,带着崔介衡巡视了一圈才回来。

次年,崔育因征讨高句丽大胜、灭新罗之事,改元开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