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 光荣之战(1 / 2)

加入书签

六号地区的失去,让日军恼火到了极点。

日军司令部随后连续组织几次反击,企图重新夺回六号地区,但加大力量,严防死守的中国军队让倭寇几次攻击企图都告落空。

处于被动状态下的日军,只能默认了这个事实的存在。

日军司令部没有责怪第四师团,他们唯一责怪的人就是阿南唯几,这个榆木脑袋,真正的榆木脑袋啊。

谁都知道第四师团是怎么回事,稍稍聪明一些的指挥官,都绝对不会拿这样的师团去防御那么重要的一个区域,但阿南唯几偏偏这么做了。

然后,就是丢失六号区域这一极端恶劣的后果......

事情已经发生了,难道还指望中国军队会把六号地区还给自己吗?

不过在中国战场频频失利的日军,在其它方面倒取得了进展。

日军在占领了东南亚等广大地区之后,决定向西南太平洋推进,夺取新几内亚岛的莫尔兹比港和所罗门群岛的图拉吉岛,以掌握该地区制海制空权,切断美利坚合众国通往澳大利亚联邦的海上交通线。

在日本看来,美国的经济潜力虽大,但转入战时规定还需要一个过程,预计美国1943年夏季才可能组织反攻,而日本完全有时间进一步推进战线,扩大防御圈。控制澳大利亚就是这一战略的反映。

日本陆、海军一致认为澳大利亚将是英美借以反攻的最大据点,但由于深陷于中国,日本陆军根本无力出兵登陆澳大利亚,可行的选择将是切断其与珍珠港的联系。

日军随后占领了澳大利亚东北的俾斯麦群岛的拉包尔基地,进而占领了新几内亚的莱城、萨拉莫阿,按计划随后即应对图拉吉和新几内亚东部的莫尔比兹港实施登陆。

但由于美国航母的活动,这一计划就被推迟了。直到12月底,第5航空战队的翔鹤号和瑞鹤号、第5巡洋舰队妙高号和羽黑号从印度洋归来,回到特鲁克。进攻图拉吉和莫尔比兹港的计划随即开始。

1942年1月,第5航空战队、第5巡洋舰队和6艘驱逐舰作为机动部队从特鲁克出发南下,横于夏维夷和新几内亚群岛之间,伺机消灭盟军水面舰只。

登陆掩护编队由祥凤号轻型航母、8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组成。作为攻占莫尔比兹港的先头行动,

从拉包尔出发的先遣登陆部队在祥凤号舰载机的掩护下未遇到抵抗占领了小岛图拉吉。

随后,登陆部队主力从拉包尔乘14艘运兵船在6艘驱逐舰和1艘巡洋舰的掩护下浩浩荡荡驶向莫尔比兹港。

完成图拉吉登陆掩护的祥凤号及掩护舰只向西航行准备与登陆部队汇合,同时机动部队第5航空战队进驻珊瑚海。但实际上,前来迎击的美第17和第8特混舰队已先于日机动编队进入珊瑚海,于是就发生了海战史上有名的珊瑚海海战。

这是海战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间的较量,也几乎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公平的一役。

同时,此次海战是战争史上航空母舰编队在目视距离之外的远距离以舰载机首次交锋,也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受挫。从战术得失来看,日本海军取得了珊瑚海海战的战术上的胜利。

但是日本海军由于损失的飞机和飞行员无法立即得到补充,日军的武力扩张第一次遭到遏制,被迫中止对莫尔兹比港的进攻。日本海军第五航空战队的这两艘航母原本要参加中途岛计划,由于翔鹤号受损、瑞鹤号严重减员,削弱了日军在即将举行的中途岛海战中的实力。

整个战役盟军共损失3艘军舰,其中1艘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1艘驱逐舰和1艘油船。损失飞机65架,阵亡官兵543人。

日军共损失2艘军舰,其中1艘航空母舰“祥凤”号,1艘驱逐舰,还有1艘航空母舰受创。损失飞机69架,阵亡官兵1074人。

从战略的角度看,珊瑚海对无论对美国、对太平洋战局、对世界海战史都有深刻的意义。

作为大战前的序幕,尽管参加这次作战的军舰并不算多,交战的规模不是很大,其激烈程度也不算很高。但珊瑚海海战是第一次航空母舰之间的决斗。

众所周知,以往的近代海战,都是双方军舰接近到较近距离之内,而后用舰炮解决问题,珊瑚海海战则全然不同,双方的军舰,没有开炮或者发射鱼雷,也没有进入对方的视线之内,而是从上百海里以外的远距离用所携带的舰载机来取胜。

对于这样的交战,在世界海战史上尚属首次,可是并不是偶然,而是航空技术与兵器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海战为太平洋战争指出了方向。

既然如此,谁能更快地更深刻地认识这一新的特点,相应地改进自己的作战力,谁就有可能在交战中取得较多的主动权,从随后的发展看,显然联合海军发现这一点时已经为时以晚了。

从影响上来看,弗莱切海军少将的部队成功地挫败了日本南下控制珊瑚海和澳大利亚的海上通道的战略计划。

自从珍珠港事件以来,日本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一次遭到沉重的心理打击,这是一个使战略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日本海军继陆军之后也同样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

就在珊瑚海海战进行同时,中国第三战区也开始秘密策划一次大型反击。

安庆之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击。

在美国军事援助大量到达之后,郑永的野心一步步开始膨胀起来。

尤其是六号地区的成功夺取,让他有了从容调动兵力的余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