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2 / 2)

加入书签

这一任命。稳固了右翼军的局面,也导致了他自己所在的旌旗中军只有不到百名护卫。

“看吧。我就知道。高句丽的这群小兔崽子本事没有,就会行偷鸡摸狗的事情。见我们人少就杀过来了……差不多有千人吧。挺可怕的!”刘仁轨遥指着远处即将冲杀上来的高句丽兵卒,带着几分戏谑的对周边的兵卒说着:在斛斜谷为出现之前,他已经先一步打下了预防针。告诉了身旁的兵卒,即将受到高句丽兵的袭击,人数不多有千余之众,远胜他们。

这受到出乎意料的奇袭与遇到意料中的奇袭是两个概念:他们事先一步知道了斛斜谷的存在,知道了他们十倍于他们,早有了应对强敌的准备,对于他们的杀来。没有造成任何的异常,只有凝重谨慎对待。

但听刘仁轨一介文士,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谈笑自若还与他们开起了玩笑,一个个绷紧的神经也为之一松,对于这十倍之敌,也没有最先那么紧张了。

刘仁轨见斛斜谷即将抵达近处,拔出了腰间的佩剑,大笑道:“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良善不可胜数。今我大唐兵发至此。连战连捷,眼看战局取胜在望,辽东克复在即。不能因我们兵少怯战而使我军功败垂成。我今于此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诸位可愿随我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一同冲锋陷阵。给大总管他们争取破敌取胜的时间?”

刘仁轨手无缚鸡之力,这话一点也不假。

这战场之上随时都有意外发生。刘仁轨作为军中司马地位并不小,朝堂也给他准备了铠甲。可是穿着将军铠的他,行动都难以自如,勉强穿个半个时辰,体力将接济不上,累倒在地动弹不得,疲弱自此。是以现在他穿着是经过特殊加工的文士铠甲,看着高贵但论及防御力比之兵卒布甲相差无几。

但是就是如此人物,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毫无惧色的拔出了用来装饰的横刀,来到了兵卒的最前线……目光决绝,战意昂扬。

一个文弱书生尚且有为国捐躯的血性,一个个热血军人岂甘落后?

回应刘仁轨的是震耳欲聋的的两个字:“愿意!”

“好!”刘仁轨豪气干云的道:“我若战死,不避惊慌,马革裹尸,方才是我大唐儿郎……杀!”

没有半点的犹豫,刘仁轨这杀字出口,自己已然先一步跃众而出。

周边兵卒见刘仁轨奋不顾身,哪有半点的犹豫,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他们所有人骑术实力都远胜刘仁轨,三两下就超越了刘仁轨与斛斜谷率领的高句丽猿臂营战在了一处。

血柱喷射的战场,你死我活,觉悟半点的容情!

不过九十余人,刘仁轨一介书生,面对十倍之敌,强行压制住了他们的攻势。

刘仁轨很弱,不是一般的弱!

他一刀砍向附近的一名高句丽兵,连衣甲都没有砍破,对方还手一刀就在他的手臂上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

刘仁轨一声不吭,咬着牙正想还击,那名高句丽兵早让护在刘仁轨身旁的护卫一刀砍下了脑袋。

刘仁轨无视臂上的伤口,又冲向了另一人。

他虽弱却是舍身忘死,便在他的率领下九十三不过百的兵卒,硬生生的将千余高句丽兵抵挡住了。

注:很多人说中国变扭,其实中国这一词语在春秋时期就存在了,当时是有好几个意思。但是汉朝以后,中国就指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诸夏,中国也”诸夏也就是华夏,华夏等于中国都是一个意思。

所以我书中出现的中国并不是现代词语,而是古代对于华夏中原王朝的统称,历史上李世民征伐辽东的时候,就说“为中国报子弟之仇”也只是隋朝死在高句丽的中**民。(未完待续……)

ps:晚上还有一章。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