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还有不少后续问题(1 / 2)
在完成承包地、宅基地的权属确认与股份量化的基础上,横街村成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村民家庭为单位颁发股权证书。村民变为领取固定的基本收益,再与村集体进行50%的利润分红。
另外,三清镇建设初期,很多居民进城租房买房,将近三分之二分下来的新房被空置。入住新镇的村民依旧堆柴生火,导致社区环境脏乱。通过大力气完善基础设施、处理好卫生问题等后,三清新镇的味道才基本出来了。
当然,建设新城镇后,还要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
为此,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三清镇发展中药材、青梅、佛手瓜产业,通过“市民下乡”引入民宿、咖啡、手作等业态,发展旅居产业、区域旅游、共享经济。
说实话,张峰推行这样的改革,只是走出了乡村改造和振兴的第一步。
张峰认为“征地悲剧”也到了需要彻底终结的时候。
理想中的新土地制度运行后,受“增减挂钩”指标限制的土地置换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农业将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将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
城乡融合发展后,更多村民将转向二三产业就业,并从土地经营中分享到更多收入。
除了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张峰认为关键在于决策背后的核心理念,这将导向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张峰觉得如果单纯以项目为目的,就直接流转土地、流转集体资产,把农民全部都搬出去,引进市场资本投入打造,再进行招商运营,但是以乡村振兴为理念,一定是共创共享,一定不是把农民都迁出去,还要解决集体经济问题,解决市场资本下来后,如何和老村民共融的问题。
为此张峰在与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商讨时,提出要坚持“让乡村还是乡村、让乡愁留在乡村”的理念。
作为其中的一个试点村,古林村原先是一个以种植粮食为主的传统村庄,后来产业转换为雷竹、茶叶、猕猴桃、耙耙柑等经济作物后,村集体经济才有所发展。
后来,在省城美院师生来此采风写生,便开始引入了陶艺、蜡染、篆刻、书法等专家驻村。随后,越来越多手工艺者来村里租用老房,发展文创产业。
借助这些“新村民”的力量,在乡村景观营造上加入了艺术化设计元素,并开发出松林火锅、春笋宴等地道的乡村美食,通过开办体验式农场、举办雷竹春笋艺术月等活动,逐渐探索出农创加文创的发展模式,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
张峰觉得“在古林村,是一群有情怀的人在做一件有情怀的事情。”
由于这里风景不错,曾有房产商想来开发商品房,张峰听从专家意见,拒绝了房地产企业抛来的橄榄枝,破例将城镇建设用地划分为17块,以“招拍挂+补贴+点状供给地”方式卖给艺术家,定向发展文化旅游艺术项目,从而控制住了村庄的产业方向。
根据规划,古林村的松林竹海间散落着多个文创项目,其中有院落改造项目、陶艺手工艺文创项目等等。
古林的老村民,一半住在老房里,一半则入住了集中安置的小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