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娇 第33节(1 / 2)

加入书签

“你!”这般被人掀了面皮子,当下老夫人指着沈青稚,冷了眉眼,“你好大的胆子!”

沈青稚无所谓歪了歪头,清冷的目光盯着徐氏,慢悠悠问:“难道祖母是想威胁我,用同样的方法毁了我清白,再把我送到魏王府守寡?祖母倒是想想,就这般在魏王府上折了两个嫡出姑娘,祖母觉得划算?”

“祖母自己为了荣华富贵去招惹魏王府那条毒蛇,如今满身腥臭,还不忘眼前那点蝇头小利,你真以为还能把当初设计沈嬿婉的计谋再重复一遍?”

沈青稚这话,无异于死死的掐着徐氏贪得无厌的命门。

若今日不问出沈苓绾的下落,老夫人徐氏心里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

加上大清早她被魏王甩了脸面,如今正憋着一恶气。

魏王那人睚眦必报,虽然徐氏也搞不懂那些身手高强的暗卫,为何会无缘无故消失,但眼下最后的办法那就是赶紧找到沈苓绾,把人给送进去,如果真的找不到人,为了平息魏王的怒火,她也不介意再从府里挑一个送进去。

徐氏越想越气,恶狠狠盯着沈青稚,对孙妈妈吩咐:“你带人把这青琼居给看好了!就算是一只苍蝇也别想给我飞出去!”

“还有你!沈青稚,你给我好好想想沈苓绾到底在哪,什么时候想清楚了,你什么时候出来!”

徐氏带着丫鬟婆子甩袖离去。

丫鬟书客忧心上前:“姑娘,这可如何是好?恐怕老夫人还是铁了心,要把大姑娘送到魏王府上。”

沈青稚瞧着窗沿处落的积雪,她眸色冰冷盯着外头的院子,声音轻得似呢喃自语:“既然魏王在上京权势滔天,那就找一个魏王也得忍让三分的人。”

这话是贺愠离京前与沈青稚说的,只是在沈青稚的设想下,似乎除了丹阳长公主外,也没有能真正压制魏王的人了。

沈青稚不自觉抠了抠手心,心底隐隐有了个大胆猜测,贺愠绝对不会让她孤立无援的。

果不其然。

到了午间的时候,淮阴侯府上下都传遍了。

大房两位嫡出的姑娘,昨日跟着老夫人去城外庙里上香。

不想那偏僻的尼姑庵里,遭遇歹人,淮阴侯府一众下人护着老夫人徐氏跑了,只留下两位娇滴滴的姑娘在那处不管不顾,也不知的怎般歹毒的心思。

万幸其中府上的三姑娘被恰巧从此处经过的丹阳大长公主所救,毫发无损被送了回去。

可怜就可怜府上大姑娘沈苓绾,这都一晚上过去了,连个人影都没看见。

上京城中风言风语,再加上徐氏那日回家的态度,以及徐氏这人在外头的风评。

最后也不知是哪府上的长辈说的,消息越传越离谱说徐氏根本就不在乎这两位姑娘的死活。

那位大姑娘本是和魏王嫡次子定了婚事的,偏偏宰辅家嫡女抢了婚事,淮阴侯府徐氏为了维持府上喝魏王府的关系,竟然能狠心把嫡出的大姑娘许给魏王已经死了的嫡长子,准备让人抱着牌位嫁进去。

夜里。

沈青稚得了外头送来的消息,她就着昏暗的烛火,看着手中的信件。

白日山林中,沈嬿婉为了护着她们姐妹二人,被魏王暗卫伤了手臂,不过目前已经安顿好无大碍。而沈苓绾则被太子所救,安排在太子府别院。

除了一些皮外伤外,因着惊吓过渡现今还未清醒。

这人的字迹,笔锋凌厉,透着一股即将呼啸而出的气度,信件的右下角,盖的则是太子私印。

沈青稚看完信件后,再次小心翼翼翻出沈言珩临行前递给她的那块玉牌,她细细的瞧着玉牌上的花色纹路。

果然如她所想那般,贺愠口中那个连魏王也要忍让三分的人,就是当朝那位并不太得宠的太子殿下。

只是,沈苓绾想不明白,以太子的手段与谋略,救沈苓绾不过是一句话的情分,他为什么要单独把沈苓绾留下,虽然说如今的淮阴侯府并不安全,但是她已经给外祖母递了消息,准备去宣平侯府小住。

所以太子殿下根本就没必要,单独留了她家大姐姐,日后还要惹得魏王府记恨。

这封信沈青稚反反复复看了许久:“书客。”

书客赶紧上前:“姑娘可是渴了?”

沈青稚疲惫摇头,打着精神道:“你同顾妈妈说下,明日一早,想法子去丹阳大长公主府上递个消息,就说我要麻烦她,想办法把我送去甜水巷。”

把沈苓绾独留在太子那处,她无论如何都是不放心的。

这一夜,沈青稚噩梦连连,浑浑噩噩的梦魇里都是她在不停奔逃,夜里发汗,里衣都换了几身。这一夜,书客和顾妈妈几乎一夜未曾合眼,就怕她夜里高热,没个照应。

翌日一早,天才蒙蒙亮。

顾妈妈还没来得及去丹阳大长公主府上。

淮阴侯府就已经闹得天翻地覆了。

原来是失踪许久的大姑娘沈苓绾找着了,最不可思议的是那位救了她的人竟然是太子殿下。

而这位不受宠的太子殿下也不知抽了什么疯,天不亮就派人送了聘礼,竟然要按照贵妾的标准,纳沈家大姑娘为妾。

听人说他本是连夜求了圣旨,想纳沈家大姑娘为太子妃,没想到在帝王寝殿外跪了一夜,被老皇帝拿了砚台给砸出去,泼了一身的墨水,加上贵妃的耳边风,最终正妃侧妃都做不得数。

太子无法,只得说毁了姑娘家的清白,再怎么样也要纳进府中当个贵妾。

太子纳妾,太子与魏王府死去的嫡子抢妻这一事,当日就成了上京百姓饭后茶余的笑料。

自太子发声那日起,万福堂的老夫人便彻底没了声音,她也不敢再把沈青稚给禁足在青琼居。

第33章 小善良

景安九年, 春。

上元节刚过不久,京城里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依旧是东宫那位不得宠的太子纳妾之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