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阔海来救(2 / 2)

加入书签

次日,李渊召集陇州所有的文武官员到刺史大堂议事,官员们不知何事。但李渊终归是上官,所以还是早早的来到大堂,侍卫点名查证之后,确认无一人缺席。突然,正堂中一群甲士冲了进来,官员们面面相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啪!”只听李渊惊堂木一敲。“拿下。”李恩与雄阔海二人一左一右,架住王仪的双臂使他不能动弹,王仪大骂:

“李大人,下官所犯何罪,被你锁拿?”

“哼!王仁,你为官一任,不思造福一方,却纵容亲族,残害百姓,是为不仁;皇上朝廷待你不薄,封你为长使高官,你不思报晓国家,反倒勾结异族,走私火药铁砂,盈利自肥,是为不忠。你的内兄阎旺已经招认,你可还有什么话说。”

“李渊,你陷害同僚,排除异己,我王仁也不是好欺负的。”王仁一边弓着腰,一边嚣张的反抗着。李渊冷笑一声,“带进来。”

侍卫将阎旺与两名突厥人押了进来,并且还在李渊的案头放了一达书信跟两本帐本。“王仁,你且看清,他们可是你的故人?这些书信和帐本是你与异族勾结的证据,本官今日暂时将你收押,并用六百里加急火速报于圣上案前,待圣旨下后便将你明正典刑。带下去。”王仁听完后像条死狗一样被侍卫拖了下去。其他的官员一个个默不作声,低着头,汗水从头上不断的涌出,大堂上鸦雀无声,李渊缓缓站起,拿出其中一本帐本对底下的官员说到,“王仪勾结异族牟利,罪大恶极,现以伏法,各位只需安心尽职,但各位在此处为官,却不思为百姓出力,却随波逐流,共谋私利,各位知罪吗?”

堂下的官员们听到这话,一些年纪大但又官微职小的官员顿时昏了过去。李渊看到后微微一笑:

“本官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道理。另外各位的难处本官也理解。所以对于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但仅此一次,下不为例。希望各位不要再辜负朝廷与百姓之厚望。”说完便将帐本投入火炉之中。望着账本变成了一堆纸灰,并随风飘散,一些人的心也随着风中的纸灰平静下来。

“刺史大人贤明智慧,卑职等必谨记刺史大人之嘱,上忠心报效朝廷,下善待百姓厚恩。”一群人在陇州司马程国宣的带领下向李渊膜拜。李渊点点头,向众官施礼拜谢。众位官员退下之后,李建成来到李渊身边,

“父亲,这些人大多与王仁有所勾结,并且个个脑满肠肥,正好借此机会加以铲除,为何父亲要放他们一马。”做为后世青年,李建成还是崇尚除恶务尽,斩草除根的原则。

“建成啊!你还年轻,官场中事有些不太了解,须知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再说了,他们在此为官多年,军务民政都很熟悉,官员与地方之间关系盘根错节,我们父子俩初到贵地,根基不稳,很多事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搞出动乱,影响大局。”李建成听着,但心中不以为然。

“是啊!有些事情不管在哪一世都是有一定的约束,黑白难解啊!”李建成心中说到。

深夜,王仁府.“哼!这帮吃劳资家的饭却不拉人屎的畜牲,平日里与我爹称兄道弟,如今一有事都成了缩头乌龟,想置身室外,想得倒美,别以为李渊烧了帐簿,劳资这里还有一本。”屋内没有点灯,透着月光,王仁的儿子王道齐脸上犹如地狱恶鬼一般,阴森寒冷。

第二天一早,陇州六曹参军与程国宣的府上都收到了一封拜贴,并且附上“到府一叙,若是不来,后果自负”的字样,大多数官员看了看,轻轻一笑,不置可否。与大多数官员不一样的是,陇州司马程国宣却眉头紧皱,原因很简单,陇州的很多官员都是陇西氏族子弟,只有他是凭着军功起来的,做为一个毫无家族势力帮衬的官员,程国宣来到陇州以后对于一些事情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也不敢与人发生冲突,是公认的中立派,老好人。所以这些年来王仁与旺记的所作所为他都知道一些,并且每年王仁也给他们这些官员分润一些。所以一直相安无事。

“还是去王府探探吧!也许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严重。”程国宣自言自语道:

晚上王府书房。“什么,你要我拿出陇州的军事城池布防图,这可不行,若城防图外泄,这可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大罪。如果落入了外族人之手,那就是全城百姓的灾难啊!我不会答应你的要求。”

“哼哼!程大人,实话告诉你,别以为李渊烧了那本帐簿就没人知道你们的所作所为,我还有第二本帐,这些年你拿了我们家多少好处,又将多少违禁物资送入异族手中,实不相瞒,另外一本我已派专人送往长安,若是你不肯合作,不出十日便会放在圣上案前,圣上的手段我想不说你也会知道后果。”程国宣想到如果真的将这些传到了皇帝的耳中,其他的官员可以以家族来掩护,最多丢官罢职,甚至会不了了之。而他将会做为替罪羔羊用来杀鸡警猴,回想着这些年靠着一刀一枪在沙场上拼杀,用一身的伤痕换来的功名,程国宣心里一股不甘。而且又觉得委屈,双拳紧握久久才分开。

“也许只有他能帮我了。”

注:魏晋时期,官府朝廷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来作为选取官吏的基础,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并且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为了更好统治中原而更加的深化了这个制度,并与通婚等手段形成了更大的外戚势力。有时还会左右政权的稳定。在北齐与北周长期对峙时,形成了以地域为名的陇西氏族和关东氏族。贫寒学子与平民子弟如果要做官必须由上品推荐及立下军功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