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起战事(1 / 1)
大陶的皇帝却在每天翘首以盼,就等着自己的儿子和儿媳,从战场上捷报传回了,伸长了脖子,等了半个月,也没有等到只字片语。
朝臣们都议论纷纷,或说秦王与秦王妃战死在沙场,或说秦王与嫔王妃通敌叛国,反正就是盼坏不盼好,想想也是理所当然的,秦王陶昕承从来没有多大的政绩,更没有立过一点战功,这次出征之前,也都是被禁足的秦王府里,如此不被大出皇帝看重的一个皇子,朝臣们自然也不放在眼里,哪怕如今大陶,就只剩下这一个皇子了,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为这个皇子说一句好话。
魏国公却在自己的府邸里坐不住了,朝臣们的那些话,自然是传不到大陶皇帝的耳朵里,但是魏国公却听了个满耳朵,刚开始自然也是不信的,架不住时间久了,连着半个月,都没有收到秦王和秦王妃的回报,魏国公也很是忧心,从没有在战场上得过什么大胜的秦王,这次会不会就吃亏在明翼国手下呢?
想来又想去,魏国公还是在这天散了早朝之后,就来到了太和宫里,找大陶的皇帝商量这件事情了。
“皇上,老臣说句不中听的,如今朝臣们纷纷在议论,说是秦王与秦王妃,连续半个多月没有一点点的军报传回来,怕是已经凶多吉少了。”
魏国公还是说的太好听了,总归凶多吉少四个字,是比通敌叛国四个字,听起来要好受一些,反正现在大陶皇朝,就感受到了这么一个情况,秦王与秦王妃,不知是死事活呢!
“魏国公,莫要听别人瞎说,朕还是了解秦王与秦王妃的,那么多的劫难都过来了,这不过才半月有余,再等等就是了,大陶就这一个皇子了,若是盼不回来,这大陶的唯一一个皇子,恐怕也就是天要亡我大陶了。”
大陶的皇帝虽然忧心,但也实在是觉得,明翼国确实是太小了,哪怕就是秦王陶昕承,凭着自己的一身武功,应该也能化险为夷的,大概只是战报,在路上耽搁了,再等上两天就是了,朝臣们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到底他们是不了解内情的。
“皇上怕是忘了,我大陶还有一位五皇子,一直被富养在民间呢,老臣可一直不敢忘了这件事情,虽说大陶的五皇子自打出了娘胎,就因为皇贵妃的执拗,而没有入得了大陶的皇族宗籍,那到底是皇上的血脉至亲,如今算起来,五皇子也应该年满十六了,秦王可真算不得是我大陶唯一的皇子。”
魏国公的一番话,摆明了就是提起了大陶的禁忌,知道大陶还有一个五皇子的,如今也不过就是大陶的皇帝,从不踏出寝殿半步的皇贵妃华安然,还有魏国公三个人了,皇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在生下了五皇子之后,就对大陶的皇帝避而不见了,大陶的皇帝当时也只能依了皇贵妃的意思,赐这个五皇子姓华,名为华安陶,一直养在民间,并没有入大陶的皇族宗籍,实在也是因为大陶的皇帝,是皇贵妃为一生挚爱的缘故。
“都是些陈年旧事了,魏国公此时提起来,还能有什么用呢?大陶举国上下,都不会承认这个五皇子的,况且皇贵妃的意思,就是要让五皇子远离朝堂纷争,只做个富贵闲人,在民间安度一生也就罢了,既然是如此的话,五皇子在与不在,对我大陶来说也没有任何的关系。”
大陶的皇帝叹了一口气,皇贵妃性子执拗也就算了,偏偏自己的五皇子,是个连大陶的皇帝都不能见的人,正因为大陶的皇帝当初答应了皇贵妃,永生永世不见自己的儿子,更不承认这个儿子是大陶的皇子,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大陶的皇帝,每每想到这里,都忍不住唉声叹气,时间久了,自然也就不给自己找不痛快了,如今魏国公提起来了,大陶皇帝心中的那块痛病,就又犯了。
“皇上,老臣不得不说一句,或许皇上认为,五皇子和大陶没有关系,但五皇子到底是皇上的至亲血脉,若是这次秦王和秦王妃,能够平安归来的话,五皇子自然还是可以在民间,做一个富贵闲人的,若是秦王不能够平安归来,皇上可就要做好打算,把我大陶的五皇子迎回皇宫里来了。”
魏国公到底是朝廷里的老臣,深知国本血脉不能断的重要性,秦王陶昕承如今是唯一皇族宗籍里有的皇子了,但眼下的这种情形,实在是谁也不好判定,这个大处名义上唯一的皇子,究竟还能不能回到朝廷里来,若是不能平安回来的话,养在民间的五皇子华安陶,可就是唯一那个能继承大统的人了,此时提起这件事情来,魏国公到底有自己的无奈,说穿了也不过就是忠君爱国四个字。
“魏国公,朕最是信任于你,当年的事情,魏国公也知道,皇贵妃让朕指天发誓,这个儿子,朕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认的,朕乃堂堂一国之君,又怎么会做那种事情呢?还是再耐心等等吧,朕相信,天佑我大陶,一定会让秦王与秦王妃平安归来的。”
大陶的皇帝又叹了一口气,这皇帝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根本是收也收不回来的,更何况是承诺了自己一生挚爱的皇贵妃华安然的事情呢!也就只好翘首以盼,盼着大陶的秦王,能够携着他的王妃一起回来了。
“皇上,老臣也知道,当初皇上是对皇贵妃承诺过,在这世上,除了老臣之外,不会再有第四个人,知道大陶还有五皇子的存在,可是眼下的情形不比平常,老臣斗胆说句不中听的,皇上和老臣都已经是这把年纪了,就算是要等秦王平安归来,皇上也是要想一想,万一宫中大臣谋反,皇上也要有个应对的法子才是,这件事情关系到我大陶的国本,还是请皇上另立一道遗诏,存放在太和宫里吧,若是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老臣也可以凭着这道遗诏,力保我大陶血脉不至于更名换姓啊!”
魏国公提出的这个办法,实在也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大陶的朝堂之上,文武重臣们都不看好秦王陶昕承,若真的是秦王陶昕承还没有平安归来,朝中的武将就因为现在疯传的流言蜚语,而举兵造反的话,已经年近暮年的皇上,就算是想镇压,恐怕也是力不从心了,比不得留一道遗诏,来的简单方便,毕竟有着一道遗诏在手,那些举兵造反的人,也就等于是出兵无名了,谁能想到,大陶还有一个富养在民间的五皇子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