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1 / 2)

加入书签

陈平掸了掸衣袖,迈步踏入县衙大门,一群庸才,一郡之地算什么,只看如今周国国库丰盈,王姬却不修王宫,便知王姬志绝不在这一郡一地。

一个小小的北方,呵。

陈平呈上自己的折子,和周宁正常应答他负责的政事,半点不管不劝雁门之事。

见周宁态度坚决,一回生二回熟,心急的黑和高等人又寻到了张良。

“我本来以为王姬说‘借’雁门,是和咱们一样的心思,谁知还真要‘还’啊。”黑也觉得很可惜。

张良沉默的看着焦急不舍的几人,黑被他的视线看得心头一凉,“不是,真还啊?!”

张良叹了一口气,“中原局势有变,诸位可知?”

黑莫名其妙的点了点头,变就变了呗,跟他们有什么关系,那些人都指着他们阻隔匈奴,谁也不会来找他们麻烦。

张良摇头道:“王姬既然说了一月后还,诸位就且先安心等上一月吧。”

黑眨了眨眼,话不是这样说的啊,他们是来找他想办法,不是叫他劝着他们认命的呀!

黑和高等人不能理解张良的话,但他们比那些个大臣更了解周宁的性情,周宁做的决定,他们不敢去劝,除了等着,也没有别的办法。

周国诸事都有了完善章程,众臣按章办事,日常政务处理完毕,其余的空闲时间便都是忧心此事。

独陈平倒是一日一日忙得欢喜,时日渐久,周地诸臣倒是对他少了些意见,盖因陈平以国库之财牵头,在战乱的各地施舍财物,宣扬王姬的仁德,让王姬的仁义之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但也只是少了一些,不记账这事还是让周地众臣对他有不小的防备和怀疑。

时间就这样一日日过去,过去半个月的时候,韩信带着汉军攻破了魏国,周地消息灵通的大臣心微微提起,生出些隐秘的期待来。

很快,他们的期待成真,韩信带兵继续东进,开始攻打代国。

周地众臣一派喜气洋洋,战乱的代国哪里顾得上雁门的事,即便王姬要归还雁门,代国只怕也分不出人手精力来接收。

若是汉军再进一步,直接攻破了代国,那……周地众臣默契一笑,债主没了,债款就不用还了,这可是律法都写明的事情。

如此“无可奈何”、没有办法的事,王姬便是再讲信义,也只得勉为其难手下雁门了吧。

于是,周地众臣一改往日的焦急,每日忙完了公务便端着一杯茶同同僚们闲聊外头形势,面上摇头可惜代国怎么又败了一仗,暗地里掰着指头数着日子等“债主”消失。

然而不等代国彻底亡灭,忙碌了近一个月的陈平先给周地众臣送来了惊喜。

“雁门百姓求王姬入主雁门,他们道他们原本就是周国的子民。”

周宁微微蹙眉,沉默不语。

“臣请王姬观一物。”

周宁点了点头,陈平一拍手,便有四个士卒抬着一个两人合抱的大鼎进入堂内。

“这是?!”众臣皆是一惊,纷纷起身奔到鼎前,弯腰去看鼎上铭刻的花纹。

“这是雁门的山川地形。”张良见多识广,第一个道破玄机。

陈平郑重回道:“左丞相说得不错,这上头刻的正是雁门的山川地形,雁门百姓思周国久矣,愿重铸天下鼎,以求重归周国。”

周宁见到鼎,脸上终于有了动容之色,似乎是感动于雁门百姓对周的怀念,但实际,她清楚的知道,雁门百姓更多的是知晓了代国战乱,为了免遭战祸,才请求归于周国。

不过,原因是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正是她想要的。

周国众臣见陈平把话都说到了这一处,当下躬身拱手拜倒一片,“请王姬成全雁门百姓思归之心!”

周宁起身踱步走到雁门鼎前,伸手抚着鼎上的图纹,“如此,孤也只能失信于代王了。”

这是应了!

周国众臣一阵激动,什么失信于代王,再过些日子,没准都没有代王了!

周宁最后还是得了雁门,在谁都以为她必定要牺牲名声才能拿下雁门的情况下,她两者兼得了。

有借无还不讲信义?不,你连一句趁人之危都说不得,这是雁门百姓求着她收下的,这,是民心所向啊!

张良随着众臣一起拜贺完后,起身沉默的看着周宁,这事,若说王姬没有事先布局,他是绝对不相信的,太过巧合了。

可若真是王姬布局,那,此人也太过可怕!

刘季一方诸侯,竟成她随意摆弄的一枚棋子,她在刘季那处有布局,那别处呢,是不是也有什么安排?

张良想着想着,突然有些心惊,韩王之死,王姬真的不知情吗?

她是顺水推舟,将计就计,还是……是不是她出手推动的!

第162章 三观

张良想了许多, 神色晦暗不明。

周宁淡淡的收回视线,心中暗叹了一口气,这就是聪明人的麻烦了。

聪明人不相信巧合, 尤其不相信同样是聪明人的人的运气。

所有的刚好、恰好、正好, 在他们看来都是处心积虑的算计。

所以,他们会忍不住把所有自己曾经利益受损、而对方得利的事情再三回顾思量, 就怕自己也是被人算计了。

这也是心眼太多的人很难与人交心的原因, 因为比起感情这样感性而没有理智的东西,他们天生的对利弊得失更加敏感。

不过,事到如今,怀疑也没有用了不是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