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帝国诞生求订阅(2 / 2)

加入书签

可就在这时,张浚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张浚不考虑他自己的过失,而将战败的责任全都推诿给了都统制刘锡和最先溃逃的赵哲,然后先将前者贬为海州团练使,安置在合州闲居,又将后者斩首问罪。

最关键的是,张浚还将他们好不容易才收集起来的溃兵军团给解散了,让他们分守各地。

这无疑是一个昏招。

要知道,此时,北山系虽然被中军攻破了,但宋军现在其实还可以集中兵力扼守六盘山,保有六盘山以西的广大地区。

如果宋军这么做,那他们的战略纵深不会变得如此狭窄,也因此还能有点翻盘的机会。

可张浚没有这么选择。

但话又得说回来,张浚这么选择,也有他的理由——此番大败,让宋军的粮草尽失,没有了粮草支撑,张浚除了解散军团,其实也没有其它太好的办法。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南宋灭亡的消息传来,伴随这个消息一块来到的,还有赵构和潘太后联名下的投降命令。

与此同时,吴玠也亲率大军杀入蜀地。

一面是南宋灭亡了的事实。

另一面是漫山遍野的凶悍中军将士大举杀过来。

再加上,还有赵构和潘太后给的投降借口。

最重要的是,李衍所建立的大中政权,是汉人政权,不残暴,无苛政,相反还很得民心,总之,大中并没有甚么难以接受的。

所以,中军所过之处,大批大批的宋军将士选择走出关隘投降。

这就导致,中军一入蜀地,就势如破竹。

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军就打到了兴州。

丢了陕西以后,张浚就逃到了四川,在兴州将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的牌子重新张挂起来,随后张浚做出了扼守蜀口力保四川的决定,并深入部队,到处哀死问伤,作自我检讨,选拔优秀军官担任要职,想要以此来稳定部队,给南宋留一口气。

不成想,这才短短几个月时间,吴玠就打到了兴州。

张浚想继续往西逃,逃去阆州,然后继续抵抗。

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

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退到了兴州之后,张浚想起了被贬责的曲端,十分内疚!

但是,张浚又不愿承认当初贬责曲端是错误的,而是采取间接肯定曲端功劳的办法,宣布:“以富平之役,泾原军出力最多;既退却之后,先自聚集;皆前帅曲端训练有方。”

张浚定下的这个调子,为的是既不伤他自己的面子又能重新任用曲端。

起初,张浚打算任命曲端为左武大夫,兴州居住,以便随时任用。

可是后来,因为曲端以前太过刚愎自用,得罪了太多的人,这就导致,不少人在看出来了张浚复用曲端之意后,纷纷跟张浚说曲端的坏话,阻止曲端东山再起,有人更是跟张浚说:“曲端再起,必然对张公不利。”,吓得张浚打消了启用曲端的念头。

见曲端如此不得人心,树敌森多,确实难以维系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的内部团结,张浚便准备,不撤销对曲端的处分,不起用曲端,但也不再惩罚曲端。

这对张浚来说,原本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对曲端来说,也不失为是一个较好的结局。

可曲端一案随着其社会影响的扩大,已愈来愈复杂了——一方面,四川士人拼命的为曲端喊冤,都说当初如果由曲端挂帅,不至于输了富平一战,也不会使川陕线的形势变得如此之差;而另一方面,忌惮曲端复起的势力,又逼着张浚非严惩曲端不可;再加上,中军入侵的脚步越来越近,其内部需要统一。

于是,张浚决定对曲端痛下杀手!

张浚召集幕僚讨论这个问题。

在会上,吴瑜起初并未吭声,但到后来,他见张浚迟迟下不了决心给曲端定罪,便在自己手心上写下“曲端谋反”四个宇,出示张浚,迫使张浚下令以谋反罪逮捕了曲端。

而曲端曾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不向关中图事业,却来江上泛扁舟”一句,分明是指责赵构不思进取,实属大逆不道。

于是,曲端便被张浚关进了恭州监狱。

张浚还特意命与曲端有仇的武将康随任夔州提点刑狱,专门审理曲端一案,并授意康随在狱中害死曲端,以消除后患。

康随根据张浚等人的意思,先派狱官设法亲近曲端,骗取了曲端的信任。

其后,狱官又欺骗曲端,让曲端亲笔写了病状,谎称可以此为由,为曲端申请出狱。

康随拿到病状后,随即用酷刑屈打曲端,想将曲端害死在狱中,然后以病状为凭证,谎称曲端在狱中因病身亡。

康随对曲端极为残忍——康随命令监狱官吏把曲端捆绑起来,堵住他的嘴,用火烧烤曲端,曲端想要水,康随却给曲端烈酒,如果曲端忍不住喝了那烈酒,就会七窍流血而死。

可就在曲端忍不住准备喝下那烈酒之时,原曲端的心腹赵彬,趁着中军打到了兴州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带人攻入恭州监狱,救出来了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曲端。

遭逢如此大变,曲端对南宋失望透顶,更恨张浚等人谋害他之仇,于是召集部曲打回兴州,在半路上捉了正在往西逃的张浚以及他的幕僚。

曲端命人将张浚等人悉数砍了脑袋,然后带着张浚等人的脑袋投了吴玠。

这理顺便说一句,康随和用火烤曲端的监狱官吏,全都被赵彬以同样的方式给杀死了。

自那以后,蜀地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中军所占,只有一小部分地区,还在一些被宋王朝洗了脑的人的带领下顽强抵抗。

不过——

这些抵抗势力,东一块,西一块的,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指挥,又没有统一的精神支柱,这注定成不了事,早晚会被中军彻底平定。

到了这时,李衍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大中成为比肩汉唐的大帝国,基本上已经板上钉钉。

也就在这时,西夏使团,大理使团,蒙古草原上的一些部落的使团,中南半岛上的诸国的使团,西天诸国的使团,甚至就连阿拉伯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使团,陆续来到大中朝贺,一个庞大的、让所有邻邦都惧怕的大帝国诞生了……

……

……

PS:这是二合一的大章,所以,今天就这一章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