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武之地(1 / 2)
“三晋”间本有“世代为兄弟”的盟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变幻莫测,“义”终于被“利”所置换。
三国间逐渐分化瓦解,而最大的裂痕则起源于魏惠王与哥哥公子缓的继位之争:
惠王原名公子茔,魏武侯死前没来得及确立继承人,按“立长”的原则应由哥哥公子缓继位。
但公子茔的母亲是正夫人,他便是“嫡出”,地位比“庶出”优越。
所以他认为该由自己继位,由此引起纷争。
弟兄二人都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争位就由“动口”演变为“动手”,形成国内战争,魏国由此大乱。
公子缓势弱不敌,大夫跑到韩国求援,赵国也同时介入,两家发兵开入安邑。
但在怎样解决这场兄弟之争时,韩、赵两国产生分歧:
赵成侯认为魏茔枭雄,魏缓懦弱,应该杀茔立缓,割地而退,魏国不会再强盛,对韩、赵有利;
韩懿侯却装正经:
“杀茔,暴也;割地,贪也,会受天下耻笑。
不如两个都立,使魏分为两个小国,如同宋、卫那么弱小,就不可能再对韩、赵形成威胁。”
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其实他的心更黑。
可惜赵成侯固执己见,不肯听从。
韩懿侯也极犟,一怒之下撤兵而去。
赵成侯孤掌难鸣,也回邯郸,趁此机会,魏茔攻杀哥哥自立为君,便是魏惠王。
中山本是当年魏文侯派乐羊攻克,已纳入魏国版图。
乘着魏国内乱,姬窟的后代死灰复燃,惠王初立时也无暇顾及。
赵国见复辟的中山君依然无所作为不堪一击,便袭而取之,竟成为赵国领土。
旧仇加新恨,魏惠王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报复行动。
机会来了!
公元前三五四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动战争,迫使卫国屈服称臣。
魏惠王便以“伸张正义,援救友邦”的名义,对赵宣战,庞涓立即率大军扑向邯郸。
赵国的实力,欺负宋、卫之类濒临灭亡的小国还可以,与现在的魏国相比则差了一大截。
几战之后,节节败退,只得缩回邯郸固守。
而“正义”得到伸张后,魏惠王却不肯停住,乘势围住邯郸,并以手加额:
“定泄当年你兵发安邑,欲害寡人之恨!”
赵成侯没想到惹出这么大的乱子,几次求饶不成,只得向各国求救。
但魏的兵力太强,一般都持观望态度,不愿引火烧身,齐威王却跃跃欲试。
齐威王并非那种畏首畏尾、目光短浅的怯懦之辈,很有崛起于东方的雄心壮志。
有一次魏惠王约他“会猎”于边境,惠王的车骑侍从甚盛,一个个披金挂银光彩夺目。
尤其惠王乘坐的“七宝车”更是异常华丽,到达目的地后,由近侍捧负而下,大摇大摆地进入帐中。
相比之下,齐威王君臣就寒碜多了,惠王得意洋洋问齐威王:
“齐国有宝物吗?”
威王傻呵呵地反问:
“不知何物为宝?”
惠王撇着嘴乐:
“君何孤陋寡闻也!魏国虽小,但直径一寸,发光能照亮前后十二两车的夜明珠还有十多颗;
偌大齐国,竟不知何为宝?”
齐威王一笑:
“齐当然也有宝,但不同于君:
吾臣檀子守国之南境,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拜;
吾臣盼子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到我河东偷渔;
吾臣黔夫镇守徐州,则燕人闭其南门,赵人闭其东门,使我七千余户居民不受侵扰而安居乐业;
吾臣种首负责治安防备盗贼,则国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