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封相(1 / 2)

加入书签

又经过多少往返、几度磋商。

与六国约定于周显王三十六年冬在洹水(今河南省境内又名安阳河)召开“合纵”结盟大会。

赵肃侯已封苏秦为武安君。

二人提前来到洹水画地布位安排会址,筑坛建房以待诸侯。

燕文公第一个来报到。

他之所以这么积极自有目的。

燕在六国中最小,为了提高自己的在各国的地位,他想在排座位时争取一个比较靠前的名次。

这就需要事前做些“院外”工作。

苏秦在穷途末路时是燕最先支持他,不敢说有恩,交情也不一般,就让相国子之私下里去找他帮忙。

苏秦知道这事不好办,因为各国向来对“名分”都非常敏感。

弄不好会影响“盟约”的签订。

但又不好意思拒绝燕王,就答应子之:

“各国到齐后先把各位相国请来开个预备会,在会上您可以……

这么说,我再帮着敲边鼓。”

说着话各国陆续到齐,这预备会不为燕国也必须召开。

会上,先讨论大会程序,研究“结盟”草稿条款。

几经推敲修订,才达到各国都能接受、比较满意的程度。

完成这件大事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安排各位国君入场就座的前后顺序,子之抢先发言:

“按礼制,燕、楚受周王之封最早,燕的爵位又最高,所以燕君应该居首位。”

漫天讨价、就地还钱,先要个“高价”。

最后轮不着第一、第二,也有望三、四、五。

尽管子之没有挑明,但言外之意齐与“三晋”都是以臣篡位当上国君的,品味要比燕低。

齐相田婴听了心里不舒服便冷笑一声:

“若遵礼制,就不必结这‘合纵’之盟了,只到周天子御前请他约束秦子(秦封子爵),岂不便天下太平?”

苏秦刚想给子之帮腔,听田婴这种表态,惟恐毁了“合纵”,连忙打圆场:

“虽然礼不可废,但在战国纷争之时,人心不古,只靠‘礼’已难以服人。

今日六国结盟,便成兄弟,谁前谁后,序齿而已,不示尊卑。

所以苏秦以为,就无须在座位名次上计较啦。”

楚相昭阳也有打算:

“虽是兄弟,也有长幼,就以国的大小来排列最公正!”

他显然是在为楚争第一,但凡平民结伙,也是推身高力强的当“龙头老大”。

昭阳的建议,确是符合这个最原始的游戏规则,居然得到大家的同意。

议定的结果是楚最大、齐次之,然后赵、魏,韩主动居末,把“老五”让给燕。

其实韩相本来就是苏秦,能够做主,韩的实力也确是最弱,韩国的代表只得接受这个事实。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来担任这个“从约长”?

他虽然不是高踞于六国之上的统治者,但握有召集、协调、统一组织联合行动的权利,当然成为各国盯紧的目标。

楚、齐是大国,当然志在必得。

但正如苏秦所预料的:

韩、魏、燕自知抢不到,便以赵为首,集四国之力并不弱于齐楚。

于是六国内又形成三强相争的局面,而且是各位国君亲自上阵,苏秦根本左右不了局势。

“内战”打到白热化,他再能言善辩也无法解决这个矛盾。

眼看“合纵”之盟就要破裂,他的头发都快愁白了!

为了这个“从约长”,六国君相各抒己见,争得口干舌燥、相持不下,一连十天没有结果。

之所以没有“不欢而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