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则生变(2 / 2)
齐桓公五霸之首,率天下之师也只责问楚不向周天子贡‘白茅’之罪;
晋文公以退为进逼死子玉,城濮战后,也仅形成分地而治的局势,却不能让楚臣服。
如今楚虽势弱,还有三千多里土地、几百万人口,楚人愤怀王不归之恨久矣!
果然到了亡宗灭祖的最后关头,振臂一呼,百万立至,困兽犹斗。
秦兵虽勇,碰上这么多不怕死的,有必胜的把握吗?
就算胜了,又要损耗多少实力?
不要忘记,您身后还有三晋与秦争斗百余年,父子兄弟接踵而死近十代人了。
社稷坏、宗庙毁,剖腹绝肠、折颈断躯、身首分离,暴骸骨于草泽;系腿束手,族类离散,被虏驱于路途;
流亡为仆妾者,盈满于海。
这些苦难都是秦国所“赐”!
灭楚之后,您的军队已疲惫不堪,三晋父老,能让您的“得胜之师”平平安安地回咸阳吗?
不为己甚而留余地,是兵法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臣是在为楚人说话,难道对秦就只有损而无益?
大王是明白人,不须臣多说。”
黄歇的分析很有道理。
而且事实也证明,楚国的军队虽然打了败仗,但占领区的人民却倔强不屈,往往与秦军血战到妇孺皆尽。
如果灭楚,的确要付出惨重代价。
但秦王还不甘心就此让步:
“虽然……但秦对楚屡战屡胜,岂能无获而还?楚王必有以报寡人也。”
黄歇也理解秦王的心态,自己毕竟是战败国,不能一直硬顶下去,便柔中有刚,把握好分寸地回答:
“现在秦、楚之势已定,楚当然得满足大王的要求,只愿大王的欲望适可而止。
不把楚人逼到绝路上,楚人也绝不会与大王以死相拼。”
秦王哈哈大笑……
秦、楚和约的签订,黄歇起了重要作用。
寿陵君是个大草包,他连“夺人之功以为己有”的本领都不具备,如实上报了黄歇同秦王争辩的经过。
也许他认为黄歇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他这种人已把秦王视为“神圣”,敢同秦王顶嘴,岂非大逆不道?
但顷襄王比他明多了,知道为楚国减轻了不少损失,从中看出黄歇的才能。
因此任黄歇为太傅,留在咸阳辅佐太子。
熊完在秦一气住了十六年,由于后来采用了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
楚成为“交”的对象,对熊完的态度也变得客气,提高了生活待遇,还可与家里自由通信,惟不得出咸阳!
顷襄王用屈辱换得暂时的安宁后,尤其庄辛一死,便重蹈覆侧。
虽然仍不免忧心忡忡,却又钻进更加荒淫无耻的享乐中去寻求解脱。
屈原的弟子宋玉在文学方面继承了乃师的衣钵,写作的“楚辞”有韵有味。
但在“忧国忧民”上却实在是“不肖”,只知溜须奉承。
为了让楚王精神上快慰,他又写了一篇《高唐赋》。
虚构楚王在梦中与“巫山神女”云雨交欢以续其情趣。
在这样的状态下,顷襄王的精神和肉体都高度透支,终于“忧患成疾”,还是重病。
黄歇的老师荀卿现在楚任兰陵令,立刻派弟子朱英把这个消息送到咸阳,并嘱咐黄歇:
“速让太子归国,迟则生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