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后问齐(2 / 2)

加入书签

试想:

如果百姓的收入没有保证,难以生活下去,能不造成天下大乱吗?

自古以来因此而留下多少国灭君亡的惨痛教训,怎么可以认为与己无关,不闻不问呢?

既然你们还不善于融洽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我倒有几点补救措施:

发扬钟离子那种‘有粮也食、无粮也食;

有衣也衣、无衣也衣’的精神,就能引导民众抗过灾害荒年,使百姓不至因无衣食挺而走险;

提倡叶阳子抚丧夫之妻、失父无子、缺少依靠的鳏寡孤独。

救助贫困,平等待人的风气,就能引导百姓互相帮助,使天下安定团结;

要表彰‘北宫婴儿’这个女孩子,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大家都学习这样的孝行,就能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俭朴互助,孝敬之德蔚然成风,无论丰歉,国家都不会激起动乱。

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

他的为人啊,在上对君王不尽臣道,在下不能用心管理家业而游手好闲。

而且他又不和诸侯们交往,这不是在引导百姓们朝着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吗?

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我这只是一些建议,仅供你们参考。

但做为一个赵国人都了解你们的这么多情况,能说我不关心齐国吗?”

后胜听了,面红耳赤、汗流浃背,默默无言,敢怒而不敢驳。

因为威后所说,句句在理,而他自己,正是“於陵仲子”之类该杀之辈。

在赵威后执政的这一段时间内,由于奉行的是这种建立在:

“民为主、君为轻,民是社稷根本”思想基础上的“爱民、安民”政策。

在战乱纷争的当时,客观上还是减轻了人民蒙受的苦难。

使人民能够缓过一口气来进行休养恢复,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拥护。

所以后来“长平大败”,赵国人民在承受那么惨痛损失的情况下,仍能不屈不饶地坚持邯郸保卫战。

不能不说是“民本”政策的结果。

虽然赵威后政治清明,能维持国家的安稳发展,却也并非平安无事。

一些人际关系就很难摆平,并且留下隐患。

虞卿走后,蔺相如不得不带病复出处理政务。

惠文王崩,他感念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悲哀过度,病弱之身。

怎能担得起日夜哭泣、泪尽继之以血?

再加上不寝不食,身体很快就垮了下来,多少人恳劝他:

“相国当以国事为重,不可以殉身来尽愚忠。”

相如一声长叹:

“我岂不知幼主待辅,多事之秋?

赵国今后还不知有多少事等我去做。

可是,我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啊!”

说着,一阵激烈的咳嗽后,又呕出一滩血来……

让他焦虑的,还有廉颇与几位将领的矛盾。

廉颇身为“护国大将军”,屡立战功、声名赫赫,难免居功自傲;

性格又粗猛刚直,言语中就常有伤人之处。

与蔺相如结成“刎颈之交”后,由于不断受到熏陶,也认识到、克服了不少自己的缺点。

懂得了不能以个人意志用事,要考虑整体利害关系的道理。

反思在“阏与之战”前与赵奢的意见分歧,事实证明自己错了后,他感到惭愧、内疚。

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责备。

如果赵奢屈从于自己不打这一仗,对赵国将是多么大的损失?

蔺相如则向他指出:

“马服君着眼的是一个战役的胜负,而你考虑的则是对国家安危的影响。

角度不同,而意向一致,无须自责。”

这不仅是安慰,也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可惜,蔺相如却只能稳定住廉颇,却无法把握整个朝廷的政治环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