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出去了(1 / 2)

加入书签

冯谖伸手拉住他:

“朱先生别上火,让我向公子解释:

您为什么怕给魏国招来灾难?根源还是来自畏惧秦军不可战胜的怯懦心理。

这种心理不仅安釐王和各国有,也潜藏在您和许多将士的意识中。

每提到与秦作战,先怀‘必死’的决心,看似勇敢,其实正是怯懦心理的反映。

不把它彻底清除,到了战场上我们就要打败仗。

秦军虽然凶悍,实际上并非坚不可摧。

过去,就有过许多战胜秦军的实例,而且最突出的是‘阏与之战’,赵奢以五万人击溃秦军二十万。

各国与秦战之所以吃败仗,很多原国是自己造成的:

如当年公子卬失西河,是因为他太轻信自己是敌人的‘故人之情’。

在两军对垒之际还去扯交情、套近乎,结果受了商鞅的骗在酒席上当了俘虏,五万大军不战而降;

楚国也是从怀王时就一次又一次的上当,把边境国防拱手让敌,秦军才能长驱直入捣其腹心;

长平之战震惊天下,更加重了人们的‘恐秦症’。

但如果不撤下廉颇重用赵括;

如果赵括不好大喜功,轻敌冒进,不刚愎自用,多听听别人的不同意见;

如果赵括不妄自尊大,对部下顺存逆亡,以至上下离心,白起再勇也不能使四十万赵军毁于一旦!

所以,要想战胜敌人,必须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

患了‘恐秦症’,先从内心就畏惧对手,认为自己注定要失败,这样又怎能战胜敌人?

当年赵国马服君有一句名言:

‘两军相逢勇者胜,两勇相斗智者胜。’

这就是说,战斗凭的是敢于压倒敌人的勇气。

尤其是统帅,更要展现大无畏的气概,才能坚定全军将士们的胜敌信心。

主将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动摇,部下都会随之而泄气;

勉强上了战场,也是稍有失利一哄而散、望风而逃、溃退千里、不可收拾,更助长了秦军的气焰。

楚、韩、魏与秦战,几战几败,大部分都败在这个‘怕’字上。

当然,敢于战胜敌人,并不等于盲目轻视敌人只靠勇气去鲁莽蛮斗。

有‘勇’还要有‘谋’,这就是所谓‘智者胜’。

秦国兵力雄厚,战斗力强是事实。

所以侯先生不让您只率三千子弟去与秦人拼命,而出奇谋窃符夺军;

仅八万魏军,仍无胜敌的把握。

所以我们又说服各国联军对敌,同时又慎重详细地制订了作战计划,我们并没有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

请您回想,我们从战略到战术,每个环节每一步不是从实际出发?

可有什么疏漏不慎之处?

这难道还不能成为我们胜利的保证吗?

如果您连对自己都不敢相信,那可就真的要失败了!

也许您还顾虑各国会不会中途背约。

我认为以往的联盟流产的关键是以‘利’聚,大家都想从中得到好处;

自然就要像小商贩似的,见利一拥而上,争先恐后;遇害背信弃义,一哄而散。

今日之盟则是公子以‘义’而结,毫无利己之私;

境界高,人心服,凝集力强,除非有人行‘大不义’之举,轻易不能败之。

当然,由于秦积威已久,各国对秦作战并非勇气十足,仍存观望之意。

顺则进,逆则退,再所难免。

所以,必须由我军先向敌人发动最猛烈的攻击。

让他们看到秦军并非是不可战胜的‘神兵’,才能鼓起他们的勇气。

最怕秦国的,也最恨秦国,一旦看到‘老虎’可以打,他们打起来甚至比我们还要凶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