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人_206(1 / 2)
在黑暗中,莘野想,他的宝贝能公映了,光明正大,光芒四射。
作者有话要说:
2003年11月,电影局与青年导演在电影学院举行座谈。
这段还是挺重要的。
在现实中,从8月起,电影人就接到电话,知道官方“既往不咎”,也知道要个搞座谈会,一直到11月搞起来了。为了剧情的连贯性,这里改成突然袭击。那时候电影局是打电话给王小帅,王小帅和贾樟柯又分别叫上其他人去。
当时,七个电影人上书电影局,被称为“七君子”:何建军、雎安奇、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张献民、张亚璇。张献民是北电教授,一直研究独立电影,张亚璇是策展人、影评人,撰写独立电影专栏,举办独立电影影展。
查了一些当时资料、开会流程。这一章里有些东西是参考了当时现实,比如上书大致内容和开会的大概过程,还有那句“会被抛弃”(大概意思),有些东西是我自己胡编乱造。
上书之前草拟文案时,非要念诗的是娄烨……
第82章《一见钟情》(五)
次日,谢兰生醒过来,脑子还是有点儿晕。
莘野又是用手扶床,笑问:“又要被抱着去吃早餐?”
谢兰生也乐了,掀被起床:“今儿不用。”
“嗯。”
早餐还是比较西化。谢兰生对他的莘总详细说了开会经过,莘野点头,他其实早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最后,兰生说到领导的话“以后,你们不会被电影局抛弃,可你们会被市场抛弃”,有些惆怅,道:“我一方面非常高兴,另一方面又非常担心。最早,制片厂拍文艺电影,中影负责推广发行,可现在……电影完全市场化了,一切一切都变化了。观众会看文艺片吗?资本会投文艺片吗?文艺导演在市场上真的可以立足吗?”
莘野说:“兰生,你……”
谢兰生把莘野打断,因为知道对方想的话:“对,我应该是不用愁的,毕竟两个金熊在手。可其他年轻的导演呢?电影市场刚刚放开,资本逐利是必然的。电影公司还非常少,电影作品也非常少,资本没到欧美那个市场细分的程度,不会想,与其争到头破血流、可能血本无归,不如关注小众群体。大约未来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只要出个大片就能赚。而且!中国这个‘商业’‘文艺’的说法儿非常讨厌。欧美可没‘商业’‘文艺’,只分喜剧片、动作片、浪漫片、科幻片等等。我们这呢?电影一旦比较现实,就被打上‘文艺’的tag,没地方要,太碍事了。此前,电影公司基本没人想要出个文艺电影。”
莘野知道谢兰生有他想要说的东西,便只是聆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