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密宗传入(1 / 1)

加入书签

江一尘见江一帆占据优势,无需自己出手相助,一边袖手旁观,一边观察四周情况,提防再有埋伏的敌人。

江一帆凌厉的掌力笼罩下,三人渐渐不敌。郭子仪也看出形势对江一帆有利,道:“十招内,一帆应该可以把敌人打发了吧?”江一尘答道:“不出意外,一帆很快可以取胜。”旁观的俩人看的如此明白,相斗的四人更是心中雪亮。江一帆步步紧逼,双掌翻飞,对方三人更觉压力沉重,喘不过气来。

蓦然间,红衣男喝一声,跳出了圈子,站在一丈外捏着手诀,开始叽里咕噜念起咒语,紧接着黄衣男也退出了战团,和红衣男一样,站在一边开始念咒,余下蓝衣男一人,更是不敌,在江一帆掌力逼迫下,连连后退。

江一尘本想出手擒拿外围的红衣男和黄衣男,转念又想:“这三人并非普通的军士,看这念咒和手诀的样子,倒似是密宗的传承,何不再等一会,看看他们会施展出什么样的法术?”主意一定,索性倒背双手,凝神注视着俩人的举动。

按照现今藏密的说法,释迦摩尼的一生中,所传授的佛法,都是可以公开讲说的,因此称为为“显教”。至于具有快速成佛的秘密修法,佛祖担心说出来会惊世骇俗,所以终其一生,便不肯明言。直到他涅盘后的八年,为了度世的心愿,需要传授密法。因此以神通显化,不再经过母胎而出世。在南印度的一个国度里,某天国王夫妇在后园闲游时,看见池中巨莲中间的一朵忽然放大得异乎寻常,正当俩人啧啧称奇时候,从这巨莲的花蕊中跳出了一个婴儿,这就是后来密教的教主——莲花生大师。莲花生长大以后,娶妻生子,继承王位,以种种神通威德治理国政。后来舍弃王位周游传法,到尼泊尔后,发现国王残暴失德,便取而代之,为尼泊尔治理好了国家,然后飘然而去。大唐太宗时代,进入西藏传授密宗的教法,从此使西藏成为佛国。传法任务完成后,在西藏乘白马升空而去,返回世外佛土。据说,莲花生大师永远以十八岁少年的色相住世,始终不老,偶然嘴唇上留一撮小胡子,点缀他的庄严宝相。这一路的密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称为藏密。

传统佛教的观念,认为释迦牟尼入涅盘以后几百年间(公元150—公元250年间),印度佛教中,出了一位龙树菩萨(又一说是龙猛菩萨),打开了佛祖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铁塔,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世上便有了密宗的流传。到了大唐玄宗时代,有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师来到中国,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在大唐翻译佛教经典,传下了密宗的教门。长安青龙寺惠果又传日本空海,空海在日本创立真言宗,至今信徒众多,传承不衰,后世的忍术也算是密宗法术的外溢。

金刚智,梵名vajrabodhi,音译跋日罗菩提,为印度密教第五祖,中国密教初祖,中印度国王伊舍那靺摩(isana-varma)的第三王子,听闻大唐佛教正盛行,发愿到大唐弘扬密教,乃取海路起航,并协同其弟子不空携带「大般若经」和其他各种经典,以及印度的七宝器具和许多名贵香料珍品。途中多次被海盗暴民所袭,同行的商船皆受到迫害,独有金刚智所乘的船舶得免其难。经三年时间,路经锡兰、苏门答腊,于开元年间抵达广州,建立密宗灌顶道场,开始弘扬密教。开元八年,金刚智來到洛阳、长安,面谒玄宗,得以积极从事密教经典的翻译,并传授密法。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所到之处,必建金刚界大曼荼罗灌顶道场,有时奉敕为国祈雨,或为妃瑸、公主加持除病等。

玄宗一生笃信神仙方术,闲暇时经常召请奇人异士来宫中论道,有一次游幸东都洛阳,住在上阳宫麟趾殿。当时正要修殿,院中有一根几丈长的方梁,直径有六七尺。当时罗公远、叶法善、金刚智,都侍候跟随在左右。玄宗对叶法善说道:“朕正闲闷,可以试作一些小法术为乐趣,叶师可以为朕举起这根方木。”叶法善受皇命作法,方木一头抬起来几尺,而另一头不起来。玄宗奇道:“叶师你的神力怎么丧失了?”叶法善答道:“金刚智大师让金刚善神压住了一头,所以抬不起来。”玄宗这才明白事情由来,对金刚智非常佩服,只有罗公远低头露出一缕讥讽的微笑。

玄宗对金刚智说道:“大师的神咒很有功力,叶法善要略逊一筹了,朕想知道,你能用咒语把叶法善弄到澡瓶里去吗?”金刚智得到皇上的命令,放好了澡瓶,让叶法善在座位上坐好,就开始念“法大佛顶真言”咒语,还没念完一遍,叶法善的身体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拉着腾空而起,慢慢靠近瓶子,咒语念不到两三遍,叶法善的身体就举到了瓶口,念完咒语,叶法善整个身体进入了瓶中。

玄宗拍手大笑,连喊了几声,叶法善一声不回,不由得担心起来,转头对金刚智说道:“大师功力超凡入圣,既然能让叶师进去,一定还能让他回来,现在请大师做法让叶师现身!”金刚智道:“此事何足道哉!”连念“佛顶真言”好几遍,都没有把叶法善念出来。玄宗很不高兴,道:“朕的法师,现在被大师咒没了,看不到了!”金刚智见法术失灵,大惊失色,眼望罗公远求救。

玄宗见罗公远不动声色,便问道:“罗仙师,要怎么办才能让叶法善回来?”罗公远笑道:“陛下无需紧张,叶法善离此不远,马上就会出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