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番外_分章阅读(1 / 2)

加入书签

在当年秋天的时候便有了不错的收成,老庄家把事一看土里头的状况便觉得有了改善,只等再种上几年看看情况咧。

此次下来验工的官吏一并带来了不少牧草种子,并且承诺朝廷会派人过来收干草,价格很是不错。

关键是这几块地都免税免租三年,也算是上头的一番心意。

只可惜这些土地的原主人大部分都已经入了兵籍。

不错,这次被派来帮忙的厢兵里头就有不少是此处屡次获灾,故而弃民籍、弃固定资产而逃的流民。

这些流民被国家收编后便入了兵籍。

宋朝的兵籍一入则为终生,其本人便不再是寻常民籍,即便如今此曾经为自家财产,但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地收归国家,并且由国家重新丈量后再待售租。

为此,不少曾经是庄稼汉子的厢兵没少背过身去抹眼泪的。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看在眼里,他回京后朝上头递了一奏书。

书中没有多写堤坝情况,而是写了他在外的两年,和民众、厢兵交谈后掌握的信息。

厢兵为地方常备军,其并无演练任务,主要任务是筑城、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护卫官员等,坦白说,其承担了一部分民役的工作,但是就实际工作效率,尚且不如民役。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干多干少拿一样的钱,其积极性远不如募集而来的民役,效率很差。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写下,同时他也说了,如今西溪因屡次水灾,逃民者众,留下的人也基本有自己的田,不若还部分兵籍为流民,再将这些流民转为寻常民籍?将那些因为灾害而被迫沦为兵籍的民众重新安置,可使当地的耕民增加,同时也保证了田不至于无人可种,避免其沦为荒田,于当地有利,于国家税务亦是大善。

同时,可以满足官家削军的需要。

他这一奏书一上,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变流民为厢兵是太祖最为自豪的政策,在宋照绵延的统治岁月里,的确也是受益于此政策,故而几乎不曾发生因天灾而起的大规模民乱。

但是可能是宋太祖并未想到在他赵家的统治下,宋朝竟会灾祸不断,以至于这条收拢民心之策,变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

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赵祯要动此,多少让人有些忌讳,但是这一次,武将没声音——因为厢兵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文官没意见——削军什么的简直不能更棒哦!

待到天圣五年秋,一道旨意轰炸了整个大宋兵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