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土蕃使臣到来(1 / 2)

加入书签

第五百九十二章土蕃使臣到来

何浩然现在的工作很有规律,进城后内政之类的一律不管,全交给其他官将打理,只管打仗。一进城就和几个老婆,在空荡荡的官府内宅洗了个鸳鸯浴。还不敢呆多少时间,快马到军营中和众将议事。

众将士刚吃过饭,打探的士兵来报,前方的县城同样一个官兵没有。众人一番商量,决定连夜行军,朝前方县城走去。

大军出城后他才算有时间,在中军三个老婆身边想打仗方面的事。李水音三人为了不打扰他,挤在他左边小声议论,曲靖带着王叔文来到他面前:

“越州山阴王叔文拜见圣贤公主、洛阳郡王、郡王妃。”

还好是曲靖领来的,李水音没冒火。何浩然的思绪被打断,连对方自报的名号也没听清,跳下马将对方扶起来。

他有些尴尬,没听清对方姓什么。李水音和他久了自然知道,装模作样考虑一番:

“王叔文?这个名字我好像在哪里听过,你有没有参加过科举?”

王叔文一脸钦佩看着李水音:“草民是大历五年进士,四年前因家中母亲病故,回家守孝。不想去年来到京城,那里已被反贼占领,暂时借住在一户人家做私教。”

“哦,上马吧!我们边走边聊。”李水音心里觉得好笑,乱猜也能猜测中。她见何浩然还在发呆,碰了碰对方的肩:

“相公走吧!到马上再想事。”

何浩然的确在想事,他是真对王叔文这个名字比较熟悉,一定在哪里听过。比李水音更懂他的舒小红见状,问王叔文:

“王大人进士及地后在哪里为官?”

“在离长安不远的奉庆县任县丞,”王叔文有些郁闷,时间耽搁太长,他的名字恐怕也从朝廷官员名单中除去:

“当年郡王在国子监与孔大人辩论时,草民也在场。那次是我大唐文坛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改革,邸报发行后,孔大人及反对标点符号的各位大人,陆续认可了标点符号的价值。可惜孔大人因不满朱泚反贼,于去年在京城郁郁而终。”

孔望死他们知道,朝廷为表彰他的忠贞及贡献,追封不低。听王叔文说起标点符号改革,何浩然终于想起王叔文是谁。

喜欢诗文的人,几乎不可能不认识柳宗元和刘禹锡。有关两人的故事不少,这两个倒霉蛋,参加一个永贞革新的政治改革,惹怒当时的宦官集团,连同其他六人被贬到外地当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那时候的司马已没什么权力,纯属白领。倡导永贞革新的主要头头,名字就叫王叔文。如果不是特别巧合,应该就是他面前的这位。

何浩然觉得王叔文既然敢搞政治改革,肯定喜欢这方面的东西:

“你知不知道朝廷最近的科举改革?”

知道考试开始,王叔文点下头想了一会才回答:

“草民虽读诗文圣贤书,但用诗书及圣贤书来作为为官教材,一直心存疑问。诗书于国最大的作用,仅仅在于能更好宣传一些东西。一首诗的生命力不容小窥,就如郡王那首己亥岁。让大家更清醒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及对百姓所带来的痛苦。至于诗书在其它方面,只是起消闲娱乐的作用。

圣贤之书绝不能丢,它是教化百姓的纲领,是为官做人的教学。但用此来作为科考教材,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当官的能力?实在有失偏颇。新科举改革更重视的是个人的管理水平、带领百姓致富的能力。

当一方官员,最重要的就是管理。无论人事公事还是手下百姓,都牵涉到管理。管理不好,地方犹如一盘散沙,再好的政务也开展不下去。百姓温饱之事大如天,看一个官员有没有能力,最主要看治下的百姓能不能解决温饱。当然这样不是很公平,有些地方本就富裕,还得一分为二。在没有实行科举改革前,草民不曾想到这些。这次的科举改革,草民绝对支持。”

王叔文长篇的回答,除何浩然外,周围包括几个将领也被折服。科举改革关系到大家儿孙的前程,武将的后代不一定还是武将,就算是,再下一代呢?所以大家对这次的科举改革都很上心,但哪怕朝廷解释的那些,在有些方面也没王叔文的好。

何浩然一点不奇怪,能忽悠两个大文豪去搞政治改革的人,绝对不可能是庸才。王叔文让他非常满意,对他说:

“你是科举出身,入仕不会有任何问题。只是京畿恐怕一时不容易收复,这样吧!我写封信给你,你去卫州见皇上,皇上会安排你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