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1 / 2)
顾皎吃了午食,在书桌上写写画画。长庚将截止目前为止修路的花费给她了,各种工量也整整齐齐列在纸上。往日含烟在,她自会将基础工作做好,各种数据汇总,耗费了多少工日,几多材料,又用了诸多泥蚌等等。可现在帮手不在,只得她自己搞定。
幸好之前改良的硬笔已经可用,能节省不少的时间。
因此,她偷偷地使用阿拉伯数字,能心算的心算,不能心算的便悄悄列算式。
忙了一两个时辰,终于基本上算清楚了。
她长舒一口气,赶紧将草稿纸扯成碎渣,又浇上茶水,化成一滩纸浆。
按照目前的花费,还当真不多。
毕竟土匪只管吃住,通不用花钱;帮忙的庄户免了一部分租子,相当于没使现钱;反而是淘换工具,去外面采购生铁等等的费用更多些。
顾皎对着汇总的账册看了半日,感觉自己那一万银子能干出许多大事来。她去架子上翻找,之前在西府的时候,那抄书的小子不仅帮她抄了许慎的各种书信,还帮她临摹初一张龙口本地的堪舆图来。她带了来小庄,正方便做规划图使。
都说狡兔三窟,她目前只得两窟。一是小庄,谁都能一摸便摸到了;一是宽爷在山中的研究所,那处只做紧急时使用,不到最后关头不能暴露。那么,就还差了一窟。
她叹口气,朱襄的示好相当给力,明说了朱世杰对李恒的心结。
不管朱襄是真好心还是暗藏了其它心思,都不得不关注这点。起码来说,红薯入军粮虽然顺利,但朱世杰一定有想法。他在李恒口中虽然是喜好直接动手之人,但旁边有个柴文俊却是变数。那士家大公子,既是个读书人,又是谋士,目前来看,几乎完全站朱世杰的。那么,出谋划策是一定的。区别只在,他会出上策还是下策。
顾皎想得头痛,将那些册子卷成一团,丢书桌上,自去软塌歪着。
没一会儿,院中却响起脚步声,是李恒回来了。
她现在对他颇熟悉,说话声,脚步声,走路的姿势,身上的气味,甚至连一抬眉一歪嘴的想法。
爱一个人实在过于可怕,几乎完全失去了自我。
她半起身,趴在窗框上,却见他将马鞭丢在地上,从墙壁上挂着物事中摸出一把小刀来。
“你作甚?”她问。
李恒抬眼,将小刀把玩出花来,“马鞭坏了,得修修。”
“马鞭坏了?”她爬起来,“怎么会坏?”
“大哥的白虎还没驯好,咬着了。”他刀尖扎入皮把手中,只一用力,挑开了陈旧的皮面,露出里面的硬木来。
顾皎见他手上动作极快,明显是干惯了的,不免心疼。她站起来,走到外面,蹲到他旁边看。他笑一下,道,“蹲着呢?久了血行不通,腿麻的。”
“麻了,你抱我。”她干脆靠他肩膀上。
他担负了一个人的重量,也不显累赘,依然干得很轻松。她见他专心的样儿,在他脸上亲了亲,道,“延之,知道你什么时候最好看吗?”
李恒一点也不想回答这种调戏一般的问题。
“认真工作的时候,既好看,又性感。”顾皎盯着他的眼睛,“好像让你只看着我,眼睛里只看得见我。”
他手顿了一下,将小刀扎旁边去,“你又来招我?”
顾皎嘻嘻一笑,手放在左胸的位置,“心里只有一个人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我以前——”可不会这样。
“以前什么?”他好奇地问。
她闭嘴,不说了。以前啊,大梦一场,没什么好怀念的了。
李恒没得到答案,不服气了,非逼着她说。一个掐着肩膀,一个要躲,闹得笑声四起。
杨丫儿端着东西进院,见了后,立马退出去。关院门太慌张,用力大了,声音极响,被李恒听见了。他马上收了笑,整了整衣襟,道,“皎皎,别闹了。”
顾皎晓得他要脸,当真不闹了,起身。
李恒也起身,拿着小刀和新修好的马鞭去侧间,放博古架上去搁着。架子上不知甚时候多了许多新书,显得很密实。他从木格子中看了她一眼,“你今天做了甚?心情很好的样子。”
她站到木格子对面看他,“我没作甚,倒是遇上郡主做了些事。她早起陪我骑马,又逛了一个上午,说了好些你们的事情。”
他‘嗯’了一声,却没下文。
“你怎地不问是什么?”她好奇。
“我对女人说话,没兴趣。”
“女子虽然生来体弱,但其它和男儿却无甚区别。延之,你这般说话,是瞧不起我?”
“那是说了甚?”他反口问。
顾皎伸手,从空档里弹了他额头一下,“明明想知道,非要人缠着主动告诉你呢?我是小娘子,小娘子需得矜持。”
李恒笑了,抓着她的手,“好吧,将军夫人,求你告诉我,都和郡主说了甚?”
态度端正了,顾皎满足了。她故意道,“无非便是你如何得了郡城,她如何劝你不得,用权势诱惑你做郡马的那些事。”
他亲了她手背一口,“没说我让先生给她找了个好夫君?”
“说了呀。”顾皎歪头,“还问我呢,明明是被你强娶,怎地不恨你?”
有意思了。
李恒眼里生了光,“你怎答的呢?”
“我说延之生得美。”顾皎手落在他脸上,揉了揉,有些轻佻道,“只顾着看他脸去了,哪儿还记得有仇?她觉得我这个人老实,于是告诉我一件大事。说世子不开心你占了全部风头,连带得不喜我,要闹麻烦呢。”
第93章
李恒十四岁, 初上战场的时候,魏先生给他讲了一个昏君和妖妃的故事。
大约是某朝某代某个小国,国君有心做明君, 身边又有诸多能人,奋力十年,国泰民安。某日外出,浣纱溪边遇着个美女, 一见倾心, 便带入宫中。他爱那女子如珠如宝, 好吃好穿的都送去, 只为博她一笑。女子初入宫廷, 诸多不便, 又四面无亲,即使君王爱重也并不欢喜。女子病了, 国君急得无法, 到处求医问药却无良方。后才有人说女子思乡心切, 放她回去便好。国君舍不得, 想着自己富有四海,爱妃想家,便将家给她搬来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