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1 / 2)

加入书签

官员咽了口唾沫:“是是是, 大人说得对!”

林渊看着这个官员,年约六旬,要是放在太平年间, 也到了该告老还乡,荣归故里的年纪了,不过官员退休和现代不同,没有固定的退休时间, 不过大多数官员,家里孩子争气的,都会提前告劳,毕竟老人不下去,新人就上不来,没有帝王会愿意让一家人全是高官,若是小官,那倒无妨,多几个打杂的罢了。

但也有一些,知道子孙上不了自己的位子,七老八十了,只要皇帝不提,他们也就假装不知道自己的年纪,继续干活。

“还是做铜钱。”林渊对官员说,“正面刻“天佑华夏”,背面刻……过几日再说……”

他还得想想,做铜钱得有年号,他现在称帝?

跟他的计划不符,林渊只能对官员说:“先用着至正钱。”

官员不知道林渊怎么想的,但也不可能开口询问,连忙说:“大人说得对!”

林渊被这六十老汉弄笑了,笑问他:“你是哪里人?”

官员连忙说:“下官平江本地人,姓孙,孙致林!”

这人嗓门大,说话就跟吼一样,脸涨得通红,竟然显得年轻了几岁。

“原先是干什么的?”林渊又问。

孙致林眼睛鼓得很大——他天生眼睛小,看着像眯眼看人,为了不叫林渊觉得他不尊重,便使劲鼓大了眼睛,眨都不敢眨:“下官原先是管庄子的!”

庄子是公家的,每年庄上挣得钱和粮食,都得交到库房里头去,这个差事说好不好,说坏不坏。

好的地方在于,这个肯定是有油水的,虽然不会太多,但是也绝不会少。

坏的地方在于,干这个是接触不到权力中心的,哪怕是下面一个小吏,都比他的话语权重。

平江下去了一批人,所以他就被提上来了。

林渊问他:“如今家里怎么样?”

孙致林笑得春光灿烂:“好着呢,比以前好多了!都是大人您带来的好处,平江百姓都看着眼里!再没有比您更英明神武的了。”

被人捧并不是件难事,林渊也习惯了,跟孙致林又说了两句,便叫人下去了。

铸新钱还是急不得。

现在把铜钱弄出来,流动还是一个大问题。

钱得流通才有意义,不然就是死钱。

急不得,还是急不得。

林渊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心里想着自己这一路走来所干的事。

有些事还是太急了。

不该那么急。

他是认真的在反省。

他想一鼓作气把该改的都改了,但是却没想过世道这么乱,人们心不稳的,好事有时候都会变成坏事,要是再有有心人……

林渊终于发现,其实宋石昭有一点没说错,就是百姓们太累了。

百姓们需要休养生息,林渊变得太快,百姓们跟不上来。

林渊觉得有些无力,靠在椅子上,手边的茶已经冷了,但没有他开口,下人们不敢进来换茶,他就喝完了这杯冷茶,觉得喉咙和胃都是冷的。

他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无力感了。

他错了吗?

林渊觉得他的想法没错,该改的应该要改。

但他不该那么快,手段不该那么直白酷烈。

林渊吩咐下人:“请宋主管来。”

下人应声,不到半个时辰,人就已经到了。

林渊亲自把宋石昭请进来。

“先生。”林渊站在宋石昭面前,说道,“我细想后,发现还是先生有理。”

宋石昭现在无比清楚自己的位子,不敢在林渊面前拿乔,连忙说:“下官也细想过,下官有错,大人的方向是对的,是下官无知。”

两人对视一眼,林渊叹了口气:“如今的平江,还不是我的平江。”

这块地是他的,但百姓还没有归心,对高邮来说,南菩萨就是救命良药,是他们手里唯一的生机,所以他们才能迅速跟上林渊的步伐,与其说是跟上,其实是他们什么都没有想,林渊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所以行动力强的让林渊觉得那是常态。

但其实不是。

平江就是个反例。

平江的百姓过着安静平和的生活,又富裕,哪怕是最普通的人户,也是不愁吃穿的,小户人家都有世仆,稍微有钱一点的,家里还有藏书——这个时代不是人人都能有藏书,一般来说,书籍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的传下去,才能称得上是家学渊源。

藏书,也得有几十本才能叫藏书。

虽说已经有活字印刷了,但书籍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东西,不是人人可读的,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文盲。

太平年间,书籍就是财富,谁家的藏书越多,谁家就越清贵,社会地位越高。

当年林老爹求娶老姑娘杨氏,看重的也是杨父手里的藏书,杨家穷的连饭都吃不上了,都不愿意卖书,宁愿守着那些书饿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