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意外事件(1 / 2)

加入书签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欲书阁]https://yushuge.vip最快更新!

鲁迅嗜好笺纸,郑振铎嗜好木刻画。

三十年代初,郑振铎在北平搜访笺样五百张,鲁迅从郑振铎陆续寄来的笺样中选出三百三十二种,编成六册。《北平笺谱》编定后,由鲁迅承担印费四百大洋,交由荣宝斋刻印。

书成之后,鲁迅专门撰写了《〈北平笺谱〉序》,郑振铎也撰写了一篇《访笺杂记》作序。首印一百部,其中鲁迅自订二十部,郑振铎十部部,内山书店经售二十部,余五十部预约发售,当时的售价十二大洋。

十二大洋的价格可不便宜,足够北平当地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鲁迅的序言,是由魏建功书写。

魏老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北大古文献专业的奠基人,写得一手唐人写经风格的书法,笔画丰腴,具有明显的隶书遗意,字体秀整,一丝不苟,非常符合笺谱的味道。

文后加盖“鲁迅”白文印和“天行山鬼”朱文小印。

为什么用天行山鬼这么个怪里怪气的笔名?这还与鲁迅、钱玄同的纠葛有关。

当时鲁迅与钱玄同的关系不太好,虽然魏建功思想上更偏向于鲁迅,但在学术上,他却是钱玄同老先生的大弟子,为尊重老师,他署上这个“怪名”。

天行、山鬼,自此以后,成为魏老的笔名,有时拆开单用,有时又合在一起。

可惜的是,魏老今年二月,已经故去!

郑振铎序言紧随其后,同样请人书写,书写者为郑老好友郭绍虞。

这位郭老同样是教育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他的笔法特色是字形纤秀,笔锋柔和,但勾划有力。

序文后共有四枚印章,其中“长乐郑振铎序”下为“郑振铎印”白文印和“西谛”朱文印,“吴县郭绍虞书”左侧为“郭绍虞印”白文印和“照隅室”朱文印。

卢灿此刻已经完全肯定,这就是三十年代的《北平笺谱》,只不过,不知道是三三年的第一版还是三四年的第二版?

连忙拿起第六册,匆匆翻到牌记页。

《北平笺谱》牌记在全书的最后即第六册末尾,根据魏建功的手书进行制版。

清晰的刻印着:

“一千九百三十三年九月勼工选材”

“印造一百部十二月全书成就此为”

“第八十三部”

嘶!卢灿忍不住捏捏拳头,轻轻挥舞一下!

第一版,第八十三部!这八十三的号码,为手写体,鲁迅先生亲自撰写!

《北平笺谱》初版本的存世量极少,收藏价值不可估量!

这套《北平笺谱》是必买的,卢灿又重新将这六册书页都翻看一遍,谨防内页有损或者脱页。

很好,很完美!

不得不夸奖一句,荣宝斋的木板水印技术,太牛!

不对,是以荣宝斋牵头,还有淳菁阁、松华斋、静文斋、懿文斋、清秘阁、成兴斋、宝晋斋、松古斋,一共九家刻印。当年的木板艺人,真了不起!

顺便聊一句,这九家书斋,在建国之前就倒闭了四家,剩余四家在五零年公私合营时,并入荣宝斋、怡坊斋、博古斋等大的店铺中,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放下《北平笺谱》,卢灿再度拿起旁边的《京城笺谱》。

这套也不错,它完全以《北平笺谱》为蓝本,删改和调整了部分内容,一共三百三十页,版印时间为五八年十二月。

两本对照,放在一起收藏,还真是不错的主意。

也不知道是琉璃厂的生意真不好,还是售价太高,这样的好东西,竟然摆在摊位上?

将两套书函重新整装好,卢灿将它们叠在一起,对那位收银的年轻人招招手,“这多少钱?”

那位收银小伙子,刚被老者训过,没再敢那么横,正准备过来报价,那老者突然站起身来,“先生真是识货啊!这两套笺谱,还是我们前几天翻库时,倒腾出来的。”

“尤其是《北平笺谱》,是我们店中唯一的一套。”

陈崇远老先生,笑眯眯看着卢灿。

是的,他已经认出这位穿着黄绿色军大衣的年轻人了。

儿子陈子华这两天,每天都帮眼前的年轻人干活,每晚回家,都要没口夸赞这位年轻人,出手豪阔,有钱,关键是年纪轻轻,眼力极好,竟然还在香江筹建了一家博物馆,投资好几千万港币。啧啧,好几千万,什么概念?

陈崇远原本是不信的,古玩这行当,虽然不能说眼力一定与年龄成正比,但一定与经验成正比。那香江小子才不过二十岁,能强到哪儿去?

卢灿刚才进门时,他并没有认出来,但当对方从兜里掏出白手套,他马上怀疑到儿子口中的那位香江年轻人。

内陆的年轻人,对古董行感兴趣的不多,进古董铺子还戴一副白手套?扯呢!连店里的伙计搬运货品时,都没有戴手套的习惯!

这不,陈崇远见对方穿着土里土气的,心底暗笑不已。对方这么穿,无非不想引人注目,于是他的话语间也没戳破,权当看戏。

另外,他也想藉此机会,称称这位香江年轻人的斤两——不通名报姓,才好称量。

陈崇远十一岁进入文古斋,给叔父陈中孚帮忙看店,一直看到文古斋五一年关门歇业。

别看他一生未曾担当过头柜,可那时的店伙计,招子必须得亮,必须会辨人。只要进店光顾过一次的客人,那些店伙计都必须记住其特征,再来时一定是老客回头客的待遇。

最新章节请到yushuge.vip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