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邢达的底牌(2 / 2)
正统八年周王府汝阳府第五女选配开封府知府黄璿男阜,结果被朝廷发现“阜亲父璿见任开封府知府,亲兄平见任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俱为显职,今又与王府结亲,诚为不宜”,于是“璿闲住,平改外”。
就因为跟周王结了个亲家,一个省会城市的副部级一把手被强迫退休,一个原来可以一步登天的文选清吏司主事直接被降流外调到松江府当个小通判,大好的政治前途毁于一旦。
有这样的先例,大家只有还有大好前程哪敢与王府结亲。
所以大家没想到邢达本人虽然是德王府的仪宾,在地方却有如此惊人的势力,因此郑家济很快就想到了:“邢兄是军籍吧?”
邢达当即微微一笑:“在下祖上本是青州卫籍!”
邢达家族这套玩法并不少见,这就是明代卫所军官阶层最常见的上升途径。
对于世袭的卫所军官来说,手上有一个世代传承的铁饭碗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也代表很难有继续上升的途径,即使用几代人的努力,也不过是从世袭百户上升世袭千户。
如果有一个特别优越的子孙,或许能用军功从世袭千户再上升到世袭指挥使的位置,但这也是极限了,但是和平年代在卫所内部上升很难很难,而且太容易遇到天花板。
在这种情况下,让一个儿子世袭军职,另一个儿子潜心读书考取功名就成了最佳选择,大家虽然走在不同的路线上,却能相互照应扶持。
卫所军官手上能占有更多的资源,所以卫籍子弟在考取功名上的可行性远远高于普通的平民子弟,有明一代卫籍进士层出不穷,李东阳、万安、刘吉、岳正、翟銮、梁储、毛纪、高拱、张居正、沈鲤的出身都是卫籍,在多数时候上,每科进士中差不多有三成出身于卫籍,远比卫所人口的比例要高得多。
而邢达家族虽然不曾出过进士,却是典型卫籍出身的地方豪强,在地方上这种家族因为文武兼备几乎是无人能敌。
就象邢达自己透露出来的信息那样,邢达族中有卫所的千户官,还有营兵系统的哨官,随时能动员上千名卫军和几百名营兵,碾压任何敢在武力抗衡邢氏一族的存在。
如果武力压服不了对方,邢氏一族就会以德服人,毕竟他们族中还有一位副榜进士,虽然不是真正的进士,却是一位最顶尖的举人,而且除了这位副榜进士以外,邢氏一族应当还有很多有功名的读书人,应当在地方上出了好些官身。
反正这种卫籍出身的大家族在地方上是近于无敌的强大,晚明归德府最强势的四大家族有三家是出自卫籍,八大家族之中有六个出自卫籍,反正文的不行武得来,武的不行来文,武力更强高的家族没有他们有那么多高高在上的文官,文官地位更高的家族又没有他们这么强大的武力。
邢达家族就是这种家族的典范,文武兼备,不但横跨青济两府而且势力根深蒂固,邢达自己干脆做了德王府的仪宾,跟德王府的强大势力结合以后更是成了一个真正没有摆不平事情的庞然大物。
直到现在郑家济与孟典仗才明白邢达的自信从何而来,也能明白德王府明明在济南府地皮刮得比衡王府还要狠,却总能摆平一切。
郑家济心底只有一点不明白,明朝藩王结亲家是讲究回避制度,衡王府在这件可是事吃过了不少亏,可邢达明明是德王府的礼宾,怎么家中有这么多实授的文武官员。
只是仔细一想,他已经明白这必然是操作上的细节问题,想必邢家几个支脉说不定表面断绝了往来,甚至看起来是出了五服的样子,实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撑,这本来就是很多家族的上升之法。
德王府果然比衡王府有章法啊!
郑家济刚刚发生这样的感叹,代表衡王府过来的孟典仗已经说话了:“邢大侠,只要灭了柳鹏这小贼,价格好说,您报个数吧!”
只是邢达却是冷笑一声:“让我报个数?你们衡王府还是把柳鹏柳巡检看得太轻了,你真以为我纠合几十几百人就能解决这位柳巡检吗?你们看轻柳鹏是要吃大亏的!我还是那句话,你们衡王府得把柳鹏看成邵锡与洪芳洲那样的存在,别把他看成一个小孩子!”
邢达这么一说,郑家济就不大明白了:“邢大侠,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是说杀不了柳鹏吗?还是想加钱?还是那句话,给个实价,我可以帮衡王爷做主把这事敲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