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章 劳动力危机一(1 / 2)
诚德四年九月初六,仁亲王弘晴与军机大臣张廷玉联名上了本章,言称乌衣巷与九门提督衙门大牢两案皆已审结,据查,皆是因白莲教暗中作乱所致,主凶耿荣等多名嫌凶在逃,已严令刑部下发海捕文书,举国缉拿,另,对涉案之顺郡王弘曦、九门提督耿三飙皆提出了惩处意见,前者建议革去王爵,贬为多罗贝勒,后者拟调云贵。帝阅之,以为可,事遂做定论,另委原丰台大营提督赫达为九门提督,不久,又调陕西总督孟光祖回京就任刑部尚书,并入军机处听用,调陕西巡抚梁绪文为顺天府尹,原顺天府尹荣柱为礼部尚书,其余诸大员皆不动。
诚德四年九月十九日,工部尚书沈河、大清科学院院长戴梓联名上本,奏请全面启动两条试验性铁路以及配套工程之建设,帝并未即刻准奏,而是下诏让工部准备蒸汽机车之演示;十月初一,帝率诸般臣工亲临延庆州科学院分院视察,亲眼目睹了蒸汽机车之试运行,以为尚有可取处,遂准了试验性铁路之章程,并令工部主持相关事宜。
诚德四年十月初九,铁路布局计划奠基典礼在河北保定隆重举行,仁亲王弘晴、愉亲王允禑、庄亲王允禄等诸多权贵到场为贺,次日,蒸汽机车厂在保定破土动工,十月十五日,两座大型钢铁厂分别在保定以及江苏的江阴行奠基礼,而原京师、唐山两家中型钢铁厂也开始了扩建工程,连带着周边数省之水泥厂也纷纷开始了扩建,再加上工部原先规划的公路网之建设,举国之基础建设已达到了大清开国以来的顶峰,随之而来的经济拉动效应自然是极大,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老少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有两条,一者是投入的巨量资金难以在短时间里见效,至于其二么,便是劳动力出现了不足之状况。
经多年的休养生息以及海外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大清的人口已然过亿,按说劳动力应是不缺的,更别说还有十余万被俘的战俘参与基础建设,可偏偏麻烦还真就出在此处,没旁的,这么些年来,大清的经济虽是发展得极快,可小农经济的真面目却始终依旧,大量的农民宁可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刨食,也不愿到工厂或是工地上打工,往日里依靠着城市中的富余人口,还能支撑得住各种工厂的兴建与运转,可此番大规模基础建设一上,劳动力不足的窘境也就此爆发了出来。
此番劳动力危机爆发得有些突然,尽管早在各项基础建设正式开始时,便已有了些预兆,但并未引起工部诸般官员们的重视,可待得开春之后,绝大多数趁着冬日农闲出来打零工的农民归回土地,劳动力不足的窘境便瞬间暴露了出来,除了两条铁路是因着调用那些战俘之故,不曾受太大的影响之外,其余大量的建设项目不得不就此陷入了半停顿的窘境,各地告急文书纷纷传来,工部上下官员们措手不及之下,自不免为之头疼不已,连续开了几次办公会议,都未能找到个妥当的应对之策,身负重责的工部尚书沈河可就不免有些着急上火了,偏偏户部那头又死活不肯增拨资金,无奈之下,不得不向弘晴提出了求援之要求。
“此事本王知晓了,尔工部那头对此可有甚解决之策否?”
虽说手握朝廷大权,也有着“尖刀”这等利器在手,然则弘晴却也无法保证面面俱到,还真就没想到劳动力危机会来得如此之快——有着前世的经验在身,弘晴自是清楚资本主义从萌芽状态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必然会因此引发劳动力危机,根源么,自然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此,也早已有了相应的解决之道,问题是弘晴所考虑的解决之道须得有两个根本基础,一是他能对朝局绝对掌控,二么,便是市场经济已然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今,这两个先决条件显然都尚未达到,也就意味着原先思忖的解决之道暂时难以派上用场,要想应对眼下这等突如其来的危机,就须得另寻它策,很显然,这并不是件容易之事,弘晴一时半会也尚未能考虑周全。
“回王爷的话,下官已召集诸般官员商议了数回,对此事已有数条建议,只是都有所欠缺,实难言稳妥。”
沈河就是因无法拿出个稳妥的章程,这才会前来寻弘晴拿个主意的,此际听得弘晴见问,自不免老脸微红,颇为无奈地解释了一番。
“哦?且说说看好了。”
基础建设乃是大清经济腾飞的根本之所在,那是断然不能有失的,眼下不过方才刚开始而已,若是不能及时解决劳动力问题,后头的铁路布局以及重工业基础建设也就成了无本之源,断难以为继,对此,弘晴自是不敢掉以轻心,在自身思忖尚未周全的情形下,自是很想听听工部诸般人等对此事之见解。
“王爷明鉴,下官等商议之结果有三:一是由圣上下诏书,征调各地民壮,此法应可在不增拨投入之情况下,满足各项工程建设之需要,只是如此一来,各地之农务恐大受影响,非不得已,实不能为也;其二,奏请增拨银两,招募民壮,以满足建设之所需,此法当可在确保农务不受大的影响,只是投入恐须得翻番,下官曾去文户部,却遭三阿哥严拒,若非王爷出面协调,此策也难有实现之可能,至于其三,下官以为或许可稍稍缩减些建设规模,先行确保重点工程之建设,其余各省之道路、桥梁建造暂时压后,待得农闲之际再行开工,如此一来,倒是无须顾虑人手之不足,只是各项建设之进度恐将迁延无期,上述三策各有利弊,下官等不敢遂决,还请王爷明断则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