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一章 底达桂陵上(2 / 2)
高原怔了一怔,不明白张良为什么要说出这一番近似于遗言的话来,心中忽然一动,道:“子房何出此言,难到是韩国的遗族没有听从子房的劝告,要马上起事吗?”
张良点了点头,道:“主公明鉴,确实如此。”
高原有些惊讶,道:“他们难到不知道吗?在这个时候起事,必败无疑,而且还将死无葬身之地,为什么连这么一点时间都等不了吗?”
张良摇了摇头,这才向高原详细讲说自己颖川之行的经过。
原来张良和高原从陶邑分手之后,带着几个自己的从人,来到了颖川,和准备聚众起事的韩国遗族,还有被推为共主的韩成会面。虽然张良是韩国的世族子弟,祖父、父亲都曾出任过韩国的国相,但现在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己过世,而张良又太过年轻,人轻言微,家道早己中落,只剩下一些族人,因此韩国遗族并没有太把张良当一会事。
但张良带着高原送给的一千镒黄金,这可是一笔巨款,而韩国遗族想要起事,就需要招募人员,购买武器盔甲、各种物资,正是缺少资金,而张良也凭着这笔黄金为自己争取到了不少的发言权,另外他的背后还有高原的势力支持,因此也得到了参与讨议起事的资格。
而在聚议的时候,张良也向韩国的遗族提议,现在秦国势力强大,起事难以成功,应该暂时隐忍,积极准备,等待时机,同时也说明这是高原的意思。
韩国的遗族们对张良的建议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现在秦国正在集中力量进攻魏国,颖川空虚,正是起事的大好时机,一但等秦国灭亡了魏国,三晋统一,再想起事复韩,那就要困难多了;而另一派则认为,张良说的有道理,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只靠韩国遗族起事,确实难以成功,而颖川和代郡并不接壤,无法给韩国的遗族提供实质的帮助,因此应该听从张良的建议,暂缓起事。
两派争论不下,而韩成也左右为难,不知应该怎样取舍。而张良见韩国遗族们举棋不定,认为他们不大可能会马上举事,因此赶回老家去招集族人。
而就在这时,项栋也带着千镒黄金,潜入到颖川,见到了韩成和韩国的遗族,表示楚国会支持韩国遗族起事,支持韩国复国。
这本来是项栋的客气之谈,但却给了韩国的遗族们一个错误的信息,认为一但自己起事,楚国会全力的帮助自己复国,而且楚国又是一个大国,又与颖川接壤,可以直接出兵救援,因此在韩国遗族的心目中,楚国的份量可比代郡要重得,得到了楚国的支持与帮助,起事复国也大有成功的希望了。结果一些本来主张听从张良的建议,暂缓起事的人,也都赞同起事。
等张良回来之后,韩国遗族也做出了决议,而项栋也返回楚国,沒有人再听从张良的建议了。只是秦国还没有正式发动进攻大梁的战斗,因此韩国遗族到也不敢轻举妄动,只等秦军进攻大梁全面展开以后,就马上发动起事。
听完张良的讲说之后,高原也苦笑不语,因为他十分清楚,在这个时候,楚国根本不可能给韩国遗族提供实质的帮助,因此韩国遗族在这时起事,完全就是找死,那怕是在大梁战斗全面展开了,秦军仍然有足够的余力来平灭韩国的遗族。
高原想了一想,才道:“即然这一次起事必败无疑,子房仍是有王佐大材之人,又何必呈匹夫之勇,陪着他们一起葬送,不如就随我一起去大梁抵抗秦军。”
张良摇了摇头,道:“主公的好意,在下心领,但在下即然身为韩人,自韩国灭亡之曰,就以恢复韩国为毕身之愿,现在韩国遗族举事在即,尽管难以成功,但在下仍然也要为韩国复国,略尽微薄之力,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见,那怕是他曰身首异处,也在所不惜,如果侥幸能够得手,韩国复国成功,在下也决不会在韩国任职,必再回来扶佐主公成就大业。”
高原也没有想到,张良对韩国这么忠心,不过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在另一时空里,张良确实一直都是以恢复韩国为己任,在秦始皇尚在的时候,张良就曾经冒着奇险,结交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后来秦末群雄纷起,尽管张良很早就追随过刘邦,但韩国复国之后,张良就一直担任韩国的司徒。直到后来韩王被项羽杀害,张良才复归到刘邦的帐下,为其重要谋士,而张良对韩国的忠心,也可见一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