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九章 定都(一)(2 / 2)

加入书签

张良道:“此一时佊一时也,以前大王只有燕代之地,地不过千里,人口不足四五百万,地处偏远,国小人稀,因此只能定都在灵寿,然而现在大王拥坐拥秦、赵、燕、魏四国之地,天下三分,大王己有其二,地方万里,人口千万之众,而灵寿虽有山河之固,但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因此臣请大王尽快另选建都之地。”

高原听了之后,想了一想也觉得张良说得有道理,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自然是十分重要的,虽然自已刚刚在灵寿定都才两年,但在这两年间,局势发展己全完不同,灵寿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社会经济条件,做为自已现在的都城,显然是不合适的,不利于自己对整个国家的统治管理,因此重新选择自己的都城,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而且现在自己治下可以选择的城市有很多,如咸阳、邯郸、大梁过去都是有百年历史的都城,无论是城市规模,人口、公共设施以及王宫建筑都十分齐备完善,可以说只要选定了都城,自己就可以拎包入住,并不需要再做额外的修整,光费不了什么费用。而且在未来几年中,自己也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因此完全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迁都的工作。

不过要从这些城市中选择出自己的都城,还需要好好的思考斟酌一番,毕竟这次高原不打算再做临时决定,而是一步到位,就算以后统一了天下,也不想再换地方了。

想到这时,高原的心中一动,虽然定都是大事,但张良似乎也不用这么着急的来见自己说事,因此这里面一定另有用意,不过现在高原可也不是毛头小伙,稍微一想就想清楚了张良的用意,于是高原笑道:“那么依子房之见,这都城应该定在何处呢?”

张良向高原施了一礼,道:“回禀大王,臣以为定都应在咸阳。”

高原呵呵一笑,道:“不知子房何以有此议?”

张良道:“咸阳为秦之故都,位于关中,昔日苏秦见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而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天下之脊,中原龙首也,此诚建王称霸,开基立朝之地。周室发祥于此,故得以代成汤而得天下,然而平王东迁,弃关中而都洛邑,周室顿衰,不复再兴;而秦国得之,故崛起于诸候,天下莫敢与之称雄,如今大王既得关中,当可一统天下,开朝建基,成就万世之业,岂可弃关中而都他处。”

高原听完之后,拍手大笑道:“寡人得子良,如殷得伊尹,周得吕尚也,不瞒子房说,寡人早想定都关中,此番回邯郸,正欲宣布,不想子房也有此议,此谓天下能者所见皆同也。”

听到高原将自己比作伊尹、姜子牙,张良的眼中也闪过了一丝异彩,立刻躬身施礼道:“原来大王早有此见,到是臣多虑了,不过臣请大王应当机立断,尽早定都,以安定人心,且不可自误。”

高原点了点头,道:“孑房放心,寡人明日就诏告全国,定都咸阳。”

张良又向高原施了一礼,这才告退出宫。

其实不用张良劝说,高原也会选择咸阳做为自己的都城,因为在另一时空里,秦朝以后的西汉王朝建都的长安,距咸阳仅十余里,到不是西汉王朝不想在咸阳建都,而是项羽攻入关中之后,一把火将咸阳焚之一炉,等到刘邦定都时,咸阳己成为一片废墟,因此只好在咸阳附近重建都城,定名长安,也就是后世的西安市。

虽然在高原穿越之前,西安市己经衰弱,整体的经济发展己落后于中国,但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因为这里位于所谓的关中地区,也就渭河平原,渭河与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因此自古灌溉发达,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中国,自然最好的地方,而且四周环山,易守难守,在中国古代,先后有大小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包括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汉、唐都是以长安为都城。

只到唐朝以后,随着南方的经济发展,加上关中地区的环境气候变化,关中地区才逐渐衰弱下来,不在是中国的中心,但现在高原选择都城,当然会将咸阳做为首选,毕竟现在咸阳并没有遭到破坏,没必要另建都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