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人才与制度上(2 / 2)
许贯中继续说道:“微臣以为当三管齐下,一是兴办学堂,开科举,培养忠于王爷的文士。不过这办法见效比较慢,要当成长期政策来实施。现在王爷可以发布征辟令,广招辽东贤才。不过微臣认为辽东这边有不少人都在观望,轻易不敢投靠王爷。最后能征召到多少人才是未知之数。因此微臣建议王爷以定襄王的名义在大宋发布招贤令!辽东潜力十足,但是还没有开发出来,现在人员稀少,物资匮乏。这是微臣一直不建议王爷现在就和大宋决裂,要用四州之地换取王爷爵位的原因之一。这样王爷就能从大宋哪里获得大量物资意外,还能招募文士。大宋开科举多年,多次增加录取名额,现在大宋文士很多。甚至一个官职有两个人同时在担任,还有四五个人在排着队等着。有不少文士因此只能闲置,无所事事。东京居大不易!王爷要是发布招募令,必然会找到不少不甘平庸,贫困潦倒的文士。可大大缓解王爷人才之困!”
史进听到,陷入了沉思了,分析许贯中说的各种办法利弊得失。
只有亲身到了辽东,史进才知道治理辽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读几本圣贤书,看几遍文章就能胜任的。
之前辽国契丹族为了统治各地民族,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在辽国建国初这很有利于辽国的快速稳定和治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政治制度就不适合了。因为随着上百年的时间,不少民族都学会耕种,稳定了下来。而且辽国的领土一再扩大,民族也不再是局限于汉族、契丹族两族。
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再采用契丹之前简单的“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就不适合了。
就如同契丹人是游牧民族,为了寻找合适的草原会四时流动。
女真族是鱼猎民族,主要靠捕鱼、打猎为生。
汉人是农耕民族,主要是农耕为生。
这不同的生活方式下,大宋的文士能治理好,能胜任吗?
史进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说道:“这辽东和大宋大不同,这里有汉人、契丹人、渤海人、女真族等,人员混杂。各族生活习俗,生活方式都大不相同。我治下的官员要面对各种困难,甚至包括语言上的沟通问题。大宋的那些文士能胜任吗?”
许贯中略一思虑后,说道:“臣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臣以为在大宋文士上任前,可以先行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习,让他们明白各族风俗,以及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派人广泛考察他们上任后的情况,择其优者为用,任贤用能。如此当可有助于王爷治理各州县!”
听得许贯中一番言论,厅中各人议论纷纷,都觉得这是当前最佳的办法。
史进听到却是沉思了很久,这许贯中这办法是不错,也是可行的。但是史进想的是历史上元朝、明朝、清朝关于辽东,西南等地的治理政策。
土官任命,改土归流等等。
史进说道:“先生说的办法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现在辽东面临的问题,以及长久治理的问题。我有一计,大家帮忙参考一下,看看可不可行!”
采用怎么样的制度,史进心里有个设想。不过,这种关乎各民族的事,到底适不适应用,史进也不敢保证,更加不可能一言而定。
今日听到许贯中提到了官员和治理的问题,就顺势提出来了,也好让大家帮忙参考这政策。
史进说道:“我觉得应该设定自治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