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5(1 / 2)

加入书签

前面说过在相持阶段想要撤下来是相当不容易和危险的,尤其是现在真正对以色列有压力其实即使埃及军队,一旦放弃相持转入撤退一个闪失就会弄假成真,那就是让人哭笑不得了。

所以国防军内部对这个计划是有疑虑的,不过不管是本古里安还是亚丁都选择了坚持。原因很简单,以色列现在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而且苏联方面也给出了许诺,将给予以色列一切必要的支援。

是什么支援让本古里安如此安心呢?其实很简单,苏联紧急向以色列部署了一个空中突击旅。这个旅已经抵达了海法,而且按照苏联的承诺,将再部署一个精锐的装甲旅。苏联红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犹太人是很清楚的,二战中双方可是并肩作战了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大反攻开始之后,目睹了红军吊打德军的犹太人可是很钦佩红军的战斗力。

虽然按照苏联方面的说法这部署的两个旅只会用于防御,不会用于主动进攻,但是有了这两个旅的红军打底,犹太人就是感到放心。

当然,苏联方面的行动还是很隐蔽的,运抵以色列的这两个旅都是以隐秘的方式进入以色列的,人员走的是东普鲁士以犹太侨民的身份进入以色列的,而装备则走的是苏联援助的渠道。甚至所有进入以色列的装备和人员都统一换上了以色列国防军的涂装、标识以及军服。甚至这两个旅的营地也是同周围隔绝,严禁任何人外出或者外人靠近。反正保密措施是做到了极致。

这还不是全部,红空军的部分战机也开始部署到了以色列的机场,并且苏联还送去了相当零配件和机修师傅,帮助以色列国防军做好后勤保障。

反正有了红军的加入之后,以色列国防军的备战工作变得更加扎实,相比现在一片混乱的阿拉伯人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些都给了本古里安和亚丁信心和勇气,而接下来的诱敌深入就看犹太小伙子的勇气和智慧了。不过实话实说一开始犹太小伙子们并不乐意接受亚丁的新计划,而原因是深刻的。

让我们从头说起吧,我们都知道防御作战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阵地防御,二是机动防御。阵地防御也成为固定防御,防御一方利用有的地形和工事固守,伺机反击进攻之敌。这种作战形式的对典型表现就是一战了。为了更大的灵活性,防御一方可以设立两道三条重兵把守的梯次防线,而装甲部队则在防线之后整备待命,或用于反击或用于增援固定阵地。

这种防御作战犹太人十分熟悉,真个二战下来,他们就是围绕着一这套大圈圈,用这一招是将德国纳粹磨得死去活来。而回到了巴勒斯坦之后,他们也是利用这一套战术同阿拉伯人和英国周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在,亚丁竟然要放弃这一套,用另一套机动防御战术取代固定防御战术,以色列国防军上上下下自然难以转弯。那么什么是机动防御战术呢?

机动防御战术也成为灵活防御战术,防御的一方只在前沿阵地布置一只轻装的警戒部队,其任务是监视敌人的行动,在敌人进攻的时候向后方报警,并延迟敌人的行动,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时候还可以将敌人诱导进入伏击歼灭区,创造歼灭条件。防线上的部队可以坚守有利地形,赢得纵深,但他们并不需要一味的死守,应该阻滞敌人推进、赢得时间之后主动后撤。防御作战的主力由装甲部队构成,在后方待机。其任务是在防线上的部队把敌人主力引入预设歼灭区后实施突击,在机动中消灭敌人。也就是说实施机动防御作战,只有在消灭掉入侵之敌之后才能夺回之前以空间换时间而丧失的阵地。

详细的分析这两种防御作战的优劣,我们可以看到,阵地防御的优点是防守的一方可以妥善保护己方的所有土地,不用放弃任何地盘。防御一方预先加强防御阵地,依托坚固的防御阵地进行战斗。这对部队的要求低而且简单明确,对指挥员和兵员以及装备的素养和主动灵活性以及战斗精神的要求比较低。比较容易组织实施。

但是缺点也是非常明显,你的阵地就摆在那里,敌人只要不是太蠢或者太大意,基本上就能将你的防御布置搞得七七八八,也就是说预想的战斗位置、地形和防御态势基本都不是秘密,这给了敌人充分琢磨和准备的时间。更何况,经过不断地战斗探索,敌人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准备进攻,敌人完全可以在接触线之后囤积大量的兵力和重火器,击中力量攻击或者突袭你的防御阵地上的一个点,人家可以以多打少,一旦你的预备队不给力或者跟不上,那就会被以点破面全面崩溃。

更何况,如果敌人集中兵力攻击你阵地上的一个点,防线上均匀布置的守备力量对于关键点上的战斗难以有效支援,而紧急调配防御布置又很容易引起混乱,弄不好就会给敌人抓住可乘之机。如果敌人绕过或者突破防线上的一点,工事和防线上的部队就失去了价值,防线瓦解,典型的例子就是纳粹闪击法国,让法国人精心准备了多年的马奇诺防线变成了摆设。

而对于机动防御来说,情况就恰好相反。防御一方可以把主力集中在待机区域,而敌人不知道决定性的战斗在哪里或者什么时候爆发,所以无法预先准备。但是机动防御对指挥员、对兵员和装备的要求就非常高了,不是一般的乌合之众能够玩的。而且因为需要主动的放弃一些地盘,以空间换时间,以便击中力量创造有利的反击条件。

而对于防守的一方来说,放弃地盘在政治上将承受很大的压力,哪怕仅仅是暂时放弃也常常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比如历史上二战中基辅战役时期,斯大林就听不进去正确意见,拒绝放弃基辅,结果导致了惨重的失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