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势均力敌(1 / 2)

加入书签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欲书阁]https://yushuge.vip最快更新!

六月十号,英法联军中的战舰对吴淞炮台进行了大规模的炮击,中华帝国方面则是用吴淞炮台上的岸防炮也是对于来犯的敌舰队进行了猛烈的还击。

这一场双方参战的火炮数量达到两百多门火炮的炮击,算得上是自古以来远东地面上最大规模的舰队和岸防炮之间的较量了。

双方来来往往一直打了大半天时间,一直到下午时分英法联军的舰队才是缓缓撤退,退回了长江入海口的下游。

而在这持续了将近十个小时的长时间炮战中,英法联军把吴淞炮台临江的那面外墙轰的破烂无比,击毁了中华军多门火炮,并且还击中了中华军的一堆弹药,造成了中华军方面大量的人员伤亡,不过英法联军方面自身的损失也不算小,当天他们就是被奋力反击的吴淞炮台炮兵们击沉了一艘老旧的风帆千吨巡洋舰,另外还有两艘五六百吨的蒸汽炮舰被击沉,至于受伤的就更多了。

傍晚时分,廖易斋等人和苏轩宾等海军中高层军官们齐聚一堂,只看这些人的面色就知道他们对今日一战还是相当满意的,不少人都是面露轻松之色。

“今日一战的损失已经初步统计出来了,我海军方面阵亡军官六人,阵亡士兵八十六人,另有十三名军官受伤,两百二十名士兵受伤!被击毁并无法修复的火炮有四门,分别是一门一百二十毫米的后装炮,一门三十二磅前装炮以及两门二十四磅的前装炮。另外有五门火炮不同程度受损,但是经过工程师们的检查后,认为可以短时间内修复!”

苏轩宾说这些话的时候,心情还算是不错的,尽管今天一战的损失不算小,要塞的外墙被打的稀巴烂,但是要塞内部并没有被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上述的损失也换来乐观的战果。

“已经可以确认的是,我们击沉了敌军一艘约千吨的风帆巡洋舰以及两艘约五百吨的蒸汽炮舰。击伤至少十艘以上的敌舰,而按照我们的估计,此战敌军方面伤亡应当是超过我们的,至少死伤五百人以上!”

这年头的海战,不管是舰队之间的对决还是说舰队和炮台的对决,实际上战斗损失不能用船只被毁来判断,因为这年头的舰炮实际上威力以及命中率也有限。如果是远距离炮击的时候实际上很难击沉对方,炮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杀伤敌军的有生力量。

而这也是为什么榴弹在当代大横其道的原因。因为榴弹爆炸后虽然无法带给大型战舰致命伤亡,但是爆炸却是可以杀伤大量的敌军人员,同时引起大火。

同理,这也是为什么英法联军的舰队轰击吴淞炮台的时候,同样大规模运用榴弹的原因,因为实心球炮弹面对这种乌龟壳一样的要塞炮台,就算砸过去几千几万枚炮弹也没啥效果的,对于这种半埋式的炮位,最有效的就是用大口径的榴弹。直接杀伤人员,当然了如果爆炸的冲击力能够破坏火炮本身也算是一个意外之喜了。

“虽然今天一战的战损还算不错,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如果持续打下去的话,我们很快就会人员不足,到时候没有足够的炮兵就算火炮完好也没有太大的作用了,现在是不是向陆军那边通报一二,让他们抽调一定数量的炮兵补充过来!”说话的是一个海军上校。此人年约三十,同样是作战参谋之一。

不过他的话刚落下,苏轩宾却是轻摇头:“现在我们还算可以维持,等后续情况有变再请求陆军的支持也不迟,而且经过今日一战后,敌军也应当是见识到了我们吴淞炮台的实力。如果他们的指挥官有足够的理智,就应该不会继续像今天这样和我们硬碰硬,用舰队和炮台对决,舰队一方终归是要吃亏一些的!”

听到苏轩宾这么说,那上校虽然还想要说些什么但是却是没有继续张口,只是心中叹了口气,此等紧要大战关头。自家海军的高层们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如何增加炮台的实力,而是想着不能在陆军面前落下脸面。

一旁的廖易斋却是对苏轩宾的话早有预料的,如果海军方面愿意向陆军请求支援的话,早些时候就会开口了,何至于现在用一些刚训练不足三个月的新兵去操作重炮作战,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苏轩宾这些海军高层是绝对不会向陆军低头,承认海军在炮术方面不如陆军的。

虽然说当代中华帝国内的海军和陆军并没有什么太过明显的军种之争,但是已经是有了些许苗头,比如说在军校招生的时候,陆军军官学员和海军军官学员为了抢夺优秀生源,可都是针锋相对。

还有在武器装备的争夺上,陆军方面曾经提出让林德机器厂等军械公司匀出一部分产能来生产中小口径,也就是十二磅以下的后装线膛火炮来增援陆军火力,但是海军方面多次以海军火炮严重不足等理由拖延了陆军的这一推动。

如此也就造成了目前陆军方面现在一门后装线膛炮都没有!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后装线膛步枪上,海军想要给自己的陆战队配属后装步枪也是遭到了陆军的强烈反对和抗议。

还有海军的岸防部队上,陆军方面曾经提议过把吴淞、江阴、福州金牌炮台里的岸防炮兵部队交付陆军管辖,让海军方面专心舰队作战上来,但是被海军方面强烈反对。

海军和陆军这两个兵种天生就存在着诸多的利益茅盾,这和那个国家或者用什么体制无关,这兵种之争是全世界通用的。

最新章节请到yushuge.vip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