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1 / 2)
待进了耳房,闵氏差点笑出声来。那桌子上摆着的,不过是几道从堂屋上端下来的三个开胃小凉菜,又摆了一碟驴打滚,一大盘油撒子,两碟子瓜子、花生凑数。乍一看,倒也似模似样。
这京郊的规矩历来都是如此。主人家若还算宽裕,招待的亲戚多时,虽是男女分席,但席面必是一般薄厚。若主人家境窘迫,又或者一时没个准备,女人的席面便要比男人的席面差许多。
这还算不错了。再往南有几个穷县,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只有男人能上席,女人只能坐在灶下吃主食。待吃饱了,也好伺候爷们吃吃喝喝。这般作践女人,还美名其曰,这叫“懂礼数,守规矩”。
杨雁回暗暗鄙夷周氏。在她们家闹事,还想在她们家大鱼大肉大吃大喝,做梦!
闵氏脸上这才有了些许笑意,对周氏道:“大嫂,坐吧。”
杨雁回对杨莺道:“莺儿,我们节前买了许多糕点,我拿给你吃。”
她也不等秋吟动手,便自去拿了些柿饼、蜜桃果脯、艾窝窝、蝴蝶卷子出来。一样拿两个,她一个,杨莺一个。别人都干看着。
周氏不乐意了:“我说你们两个……”饭菜这么寒碜已是慢待。有糕点、果脯还不赶紧拿出来招待客人,是要做什么?虽有驴打滚和油撒子在桌上,但都不对她胃口。最让她看不过眼的是,这两个丫头竟然还只顾着自己吃了,眼里还有没有长辈了?
闵氏忙打断她道:“大嫂,这大过节的,你就让孩子们一处玩会儿,别嚷她们了。才刚闹腾了一场,不累么?雁回,带小莺出去玩会儿吧。”想来有那些糕点在,也不会把孩子们饿着。留在这里,左右也是挨周氏的骂。
杨雁回便对杨莺道:“咱们带上兔儿爷和彩灯出去玩。我听着外头很热闹呢。”
周氏冷笑道:“要玩雁回自去玩。我们小莺是规矩孩子,自要留在这里服侍长辈吃饭。”
闵氏皱眉,这话说得,好像她女儿就不规矩了似的。
杨雁回不满道:“大伯母,莺儿是你的女儿,不是你的媳妇儿。大伯母既如此讲规矩,怎地不去灶间吃些馒头大锅菜填肚子,也好省下工夫伺候爷们和姑娘们吃饭?怎么只管坐这里大吃大喝?”
便是大户人家规矩多,她也只见过儿媳站在一边布菜伺候婆婆吃饭。姑娘们虽不用媳妇儿们伺候,好歹和老人一处吃饭时,在饭桌上也是有个座的。从没听说要姑娘家大过节的,伺候精神奕奕中气十足的妈吃饭。
杨鸿在堂屋里听着不好,生怕妹妹吃亏,或者大伯母又闹起来,忙过来拉了妹妹出来,口中教训道:“你若不想吃饭,便拿了彩灯出去玩,莫跟人拌嘴。”连伯母也不叫了。
周氏本欲撒泼,见杨鸿把人拉走了,这才没闹,只是又骂杨莺道:“傻站着干什么?坐下,吃饭!”
杨雁回才不乐意跟周氏坐一处吃饭,听了大哥的话,便回屋提了个六角宫灯出了家门自去寻人一处玩耍。
秋吟要跟着去,杨雁回便道:“我又不走远,只在门口耍一会子。你进去盯着,别叫太太吃了亏。你若应付不了,就来喊我。”
中秋节虽不像元宵节那样,有热闹的大灯会,但还是有不少人家会玩灯。
村里人家虽有小院,地方还算宽敞,到底比不得高门大户。是以,许多幼童、少年、少女们,便会提了灯出了院子,在门口和街坊邻里一起耍上一会子。
秋吟只得回去了。
闵氏也不想和周氏一道吃饭,便对大嫂道:“今儿个晚上的主食倒不是馒头和大锅菜,是大嫂爱吃的白菜猪肉馅饺子哩。大嫂是和我一道去灶间下饺子呢,还是坐这里吃饭呢?”
不待周氏回话,她又抿嘴笑道:“我先去灶间了,饿着他们几个爷们,便是咱们做媳妇的不是了。大嫂是在屋里坐席还是去灶间,自专便是。秋吟,好好伺候莺姑娘。”总得留个人看屋子。
闵氏说完便去了。周氏对着一桌子冷菜和瓜子花生,窝了一肚子火气。还不如在家吃呢!
作者有话要说:作者去年中秋时,参加了本地一个汉服群搞得活动。完全按照古礼过中秋。
讲究很多呀。焚香拜月前还要诵读祭文。而且要分男女,讲“男不拜月”。拜月礼在古代,是主妇带着家里的女性们焚香拜月。
所以,在场的同袍里,行拜月礼时,只允许妹子们出列。
据说是明清后才开始渐渐有的男不拜月的规矩,以前是男女都拜的。这算是提升了女人的空间么?
不过也要分地域,明朝很多地区还是男女一起拜。
《红楼梦》里,贾母是带着众人一起拜月的。曹雪芹并没有说唯女子方可拜月。可见清朝有些地区,也是男女一起拜月的。
不过这些古礼,都渐渐消失了。
但是还有新的节日在兴起。比如,双11啦,双12啦,等等等等。
☆、桃花朵朵开(下)
杨雁回出了家门,瞧着左邻右舍的孩子、大姑娘、小媳妇们各个兴高采烈,心情便也稍稍好了些。
大伙见杨雁回出来了,知她家今年的中秋过得格外糟心,便刻意和她玩闹开心。
因地处乡村,城里夜禁那一套管不着京郊的人。近年来,吴地“走月亮”的风俗也传了过来。
杨雁回心下好奇,又见娘并未和周氏在一处,反倒自去了灶间吃那两只因煮多了未装盘上桌的大螃蟹,便放下心来。她跟闵氏说了一声,便要和邻居七巧姐她们一起走月亮去。闵氏喂了她一口蟹黄,这才放她去了。
待女儿走了,闵氏又烫了一壶酒,自斟自饮起来。
走月亮的姑娘们提着灯,一路说说笑笑,兴高采烈。杨雁回自然也和大家一处玩闹。但她心下仍是道,这天底下只怕再没哪个人,中秋比她过得更糟心了。
不过,杨雁回也想错了。自有他人也在感慨这中秋过得苦不堪言。
……
俞谨白觉得自己痛苦极了。
他今日特地带了阿四阿五和宋嬷嬷一起来育婴堂和孩子们过中秋,原本是想大家热闹一番。
没错,宋嬷嬷也来了。
原来那日并非萧桐主动送这老嬷嬷离去。是她自己说教不了俞谨白这等顽劣的学生,闹着要走,不想萧桐竟真的赏她些银子,叫她回家颐养天年去了。
岂料这宋嬷嬷走了没两日又自去了侯府寻萧桐,说她实不忍萧夫人有这么个顽劣不堪的义子,定要帮着调、教好。萧桐便又亲将人送去了别院,并当着老人家的面将俞谨白申饬了一顿,还命他奉茶赔罪。俞谨白指天誓日保证,以后定当礼敬宋嬷嬷,萧桐这才走了。
于是,俞谨白的痛苦日子又回来了。但让他所料未及的是,居然连中秋都不能幸免。
到了育婴堂后,张老先生发现俞谨白身边多了个管教的人,且见这老嬷嬷端正严肃,踏实沉稳,心下甚是满意,便与宋嬷嬷聊了几句关于俞谨白的教养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