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平静中的波澜(2 / 2)

加入书签

战国的许多小民都不太懂周朝的礼乐制度,而孔孟之道的儒学对他们来说太过于飘渺,听起来像是神话。

对他们来说,自己的国家强大,开疆扩土,拥有更大的土地,他们也能拥有更多好处,即使现在好处还没有多少进入他们的手中。

他们不知道的是,周子浩在临淄收到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在临淄种的棉花长的不错,若是收成不错,种下的那一片棉花,起码可以制造几千床棉被。

是的,几千床而已,看起来不多,但是留下的种子就多了,来年继续不用像之前那样摸索,只要用之前的经验,让那些地主大量种植就行。

当然,不能占用种粮食的田地,要多开荒地种植,这样可以加快土地的开发,增加齐国收入,虽然这些在周子浩看来很不起眼,但是在齐国百姓眼中,这些东西都是开天辟地的东西。

除了棉花,还有玉米地瓜等作物也是大丰收,在这荒年,周子浩目睹了太多人饿死在路上,还有许多人吃野菜吃树皮度日。

有了新的抗旱作物,可以尽快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周子浩知道自己的系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可是抗旱作物的种植,可是集结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总结出来的。

在那个季节该种什么,到了丰收季节才能获得多大的丰收。

既然系统提供了种子,那么种下去就是,也正是当初自己的决定,才有这样的大丰收。

这个喜悦还不能立即和别人分享,因为作物还没有完全成熟,并没有收回来。

不过棉花已经收了几批回来,去棉花籽的机器早就已经让人做好,正好派上用场。

这棉花去籽若是没有技术,光靠手工去籽,那简直就是扯淡,有机器当然用机器,虽然机器也是手工摇动,但是比其他好上很多。

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约四千年中,中国古人的衣料,大致在前三千年是以丝、麻为主,之后的一千年,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御寒还可以用动物的毛皮,做成裘衣,但是这是贵族阶层才能享受,普通御寒还比较原始。

所以周子浩对于用棉花编制棉被是非常热衷的,这些年他都没有怎么享受到盖棉被的舒服了,那些丝,麻做成的衣物实在是不能说能够御寒,动物皮毛还行,但是毛茸茸的,有的还有异味,很不舒服。

只要等棉花成为齐国的大众种植物,市面上流通起来,然后再传到其他地方,这样就是真正实现穿暖了。

周子浩相信古人的智慧肯定不会太差,都是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好的东西,对他们有用,都会一一被他们保留。

孙膑这几天带着人一遍遍仔细记录,问候,做到让大部分士兵服从这次安排。

最后决定让军中人数的四分之三陪着苏秦他们回去,留下的四分之一守在边境线,一边操练一边学习。

留下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待遇提高很多,比那些回去的人获得很多,并且让苏秦和孟尝君安排人去做一件事,那就是让留下的人的家人知道,他们孩子是英雄。

苏秦直接答应了,这些事并不算难,再说他带回那么多人,这点人手支出,一点都不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