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布局江阳郡三(2 / 2)

加入书签

之所以在汉安下船,是因为从汉安县城往西南方向走大约五六十公里,就到了一个现在还没有具体的名字,但在后世赫赫有名的地方:盐都——自贡。

盐,作为一切动物身体里必须有的东西,对于人类生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直到中国的经济彻底起飞之前,几千年来,盐业都是国家财政占比极重的来源之一。

具体到蜀汉来说,因为蜀汉不沿海,所以蜀汉国内的盐基本都是通过抽取地下卤水,然后蒸煮得盐。蜀汉为此专门设置了司盐校尉,负责全国的食盐生产、销售。第一任司盐校尉是王连,几十年下来,王连和他以前在盐府的属下吕乂、杜琪、刘干等人,都先后成了两千石高官,由此可见主管盐业的官员在蜀汉政权内部的重要。

但是蜀汉的盐业生产有一个最大的问题:生产技术落后。当然,这种落后是相对于后世而言——总之,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蜀汉的食盐生产,往往是先选定地方,然后人工挖一个表面积很大的坑,之后慢慢的往下挖,直到人在井下无法呼吸为止——这种方法,一般只能抽取地下一二十米之内的卤水,其产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别看巴五郡、蜀六郡到处都有盐井,但蜀汉的食盐生产,却只能是保证国内的需求,大宗的对外销售是没有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作为一个参观过自贡盐业博物馆的穿越者。关彝非常清楚的知道,给井盐开采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就是北宋年间被四川大英县人发明的卓筒井技术。有了这个技术,盐井最多可以打到地下一千米。

自贡所在的这块地方,在三国时代已经开始产盐了。但同样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其产量在蜀汉众多的盐井中并不算特别突出。虽然也有司盐校尉府的官员进行管理,但并不太受重视。

作为参观过盐业博物馆的穿越者,关彝很清楚,蜀汉时代,自贡就已经有了比较著名的盐井:富世井、大公井,所以虽然现在的这块地方还没有具体的名字,但有了这两口盐井做参照物,关彝很快在这一块无名之地中圈定了后世自贡主要的深井产盐区。

“令行啊,相不相信哥哥?”

“这不是废话嘛,把命给兄长都可以的,怎么不信。”

“那好,这块地方。”关彝右手虚指:“从那里到这里,这方圆六百亩的地方,等你接任江阳太守后,我派人来,以复兴社的名义全部买下来!”

“呃,兄长,这些都是不怎么长庄稼的盐碱地,我们复兴社买来干嘛?”

关彝看了看周围,再次确认没有旁人后对张遵悄声说到:“这块地方下面一百二十丈开始,有取之不尽的自喷卤水!”

“啊!!!”张遵早就不是当年在cd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公子哥了,卤水意味着什么,他非常清楚。

“不止是自喷卤水,这地下还有天然气,嗯,也就是可以自己燃烧的气体。有了这个东西,根本不用伐木熬盐。”

张遵的双眼已经变得通红,呼吸也开始急迫了起来。但过了一会,他醒悟过来了:“兄长,地下一百二十丈,这么深的地方我们挖不到啊!我涪陵郡以前也有盐井啊,顶天也就往下挖五六丈吧?”

“呵呵,涪陵郡的盐井产量少得很,为兄懒得去改良。这里就不一样了,这里的产量极大,而且伴生天然气,不用伐木熬盐。所以为兄这次就要出手了。”

“哦。”张遵根本没问关彝为什么知道那么深的地下有那些东西,也没问关彝用何种方法把这些东西取出来。在他看来,自己这位兄长近乎无所不能,他说了是那就是,说了行,那就一定行。“不过兄长,这国家实行盐铁专卖。就算我们买了地,一旦有大量卤水产出……”

“呵呵呵,这个嘛,为兄差不多已经和陛下说好了。以后这里的盐场单独实行就场专卖制,销售所得,朝廷八成,我们两成。”

关彝长叹了一口气:“朝廷有了这大量的食盐,国内盐价当可下降一些,百姓们也能多吃点盐。如果产量足够,还可以远销荆楚,改善下朝廷的财政……剩下的那点小头,若是顺利的话,估计一年所得不下一亿,我们可以用这笔钱向南中购买人口。这江阳郡,特别是汉安县,地势平缓,真是开荒种田的好地方啊。”

“哦。”张遵傻傻的点了点头,突然之间反应过来:“兄长是说,两成股份就能获利一亿以上?!”

当然了,后世自贡著名的燊海井,其量产高峰期,每天自喷出来的卤水都有几千石呢。熬制成食盐,怎么也有几十石吧。就算这里产盐过多导致盐价腰斩,但再怎么也不可能低于500钱一石。这么算下来,一天的毛利就是两万多钱,而这,仅仅是一口井!关彝可是清楚的知道,他划出的这块地盘,可以打出至少两百口盐井!最多三年,这里每年出产的井盐,毛利起码在十亿以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