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抉择(2 / 2)
举个例子,东汉末年。
基本上就是第二次春秋战国了,但却没几个敢公然造反的。
大多都是披着忠臣的皮,想要统一后称帝。
如某个名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
姬衍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姬衍不敢保证自己的子孙后代是个什么玩意儿,他只能确保华夏土壤不丢。
中原以外的地区交给有功之臣,几百年后若是天下大乱,有功之臣定然是自此为据点,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朝中原打去。
这样一来,无论胜负如何最终继承中原的依旧是华夏大统。
至于周围各族各国?
不好意思,如果你们不融入华夏民族,那么就请你们消失。
欧美可能太远自己到不了,但亚洲就不允许有反对的声音了。
谁不服,灭谁,就是这么任性。
孙权静静地坐在王位上,考虑万千:他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他的内心,更偏向于投降。
连那个靠着三千楚军攻占吴国三郡的西楚霸王都败在了燕军之手。
李世民、项羽、刘备看起来牢不可破的联盟被他轻松化解。
孙权知道,自己不能抵抗下去了。
为了百姓,为了人民,为了江东免受战乱之苦...
好吧,其实就是孙权不想干了,想去享受荣华富贵了。
“肃静!”
孙权低喝一声,场面上登时安静了下来。
如今还没有崭露头角的陆逊微微抬头,望着这个大王,登时觉得有一些不妙。
这个大王...似乎想要投降...阿不...是归顺燕国啊?
到了最后,孙权也不忘试探一下:“诸卿以为,寡人该如何?”
“臣以为,我等应归顺大燕,此后大王依旧为大王,江东也免受战乱之苦!”
不等周瑜、甘宁等主战派有什么表示,孙权便已经开口点头道:“善。”
孙权下令,无条件归顺燕国,从此视燕国马首是瞻。
诸葛亮的八百里急奏传到了姬衍手里时,姬衍大喜:这特么终于投降了!
“孙权弃暗投明,册封齐为江东王,迁至洛阳;张昭劝导有功,封纪丰侯;陆逊劝导有功,封信毅君...”
姬衍的封上不要钱的往外送,但吴国投降一派只有两人封侯、一人封王。
一是张昭、二是鲁肃。
都封的是百户侯,无伤大雅。
“改封诸葛亮为临淄侯,食九千户。”随后,诸葛亮也被加封了一波,瞬间让诸葛亮成为了最靠近万户侯的男人。
吴国拿下后,燕军的敌人也就只剩下唐与蜀两国了。
唐国有些棘手,那个李隆基起来了,自称大唐三代皇帝,与姬衍抗争。
不过...都是渣渣,随手可破。
“启禀陛下,营外有三人手持首级前来拜见陛下,称其手中首级为唐帝李世民之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