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平边策(2 / 2)
要积极的赏赐那些用功的人员,同时要严惩作奸犯科之徒,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团结全国的臣民。”
柴荣边看,边叫好,兴奋的时候,高兴地直拍手。他继续看了下去:
“提倡节约积聚国财,使徭役合理施惠于民。等到国库充足、物资雄厚、上下齐心报国的时候,再平定四方。
敌方的百姓如果看到我们国家政清人和,上下和睦,国家强盛而又富足,兵强马壮,将士同心,必定心生向往。
那对方的情况就会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
知情的人就会做我们的内应,熟悉地形的人就会为我们做向导。到这时候,对方的民心和我们的民心相同,那就是顺应了天意,顺应了天意,那就无事不成了。
攻取统一的策略应该从容易之处着手现在看来,吴国最弱,应先从吴国开始。
吴国地域大,东到海,南到江,和我们的边界也很长,有两千里。我们先骚扰其守备薄弱的地方。
如果他们坚守东面,那么我们就骚扰他的西面,增援西面我们就再去骚扰他的东面,在他们东西奔走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他们的边界的虚实和兵力强弱。
然后集中兵力攻其薄弱,则会所向无敌,席卷敌军,但不要太兴师动众。
此时只须用轻兵骚扰即可,敌人素来怯懦,知道我军征讨,必然会重兵来应战,这样几次下来。
对方必然民困国竭,即使不派重兵,那我们就能大获其利,他困竭而我得利,不久江北的领地就会归我所有。
得到江北之后。又可以用其民众来充实我们的军队,壮大我们的力量,江南也就不难平定了。
这样用兵,用力小而收获大,得吴地那么南方的桂、广如我大周的囊中之物了。
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招降蜀地,假如他们不降,就四面并进,天兵席卷而定蜀地。
一旦平定,幽州就会望风而归,但并州是死命之寇占据的地方,不能用恩信招抚,必须用重兵强攻。
但现在还不足以威胁边境,可以最后再取,等待有利时机,一战就可成功。
现在我军兵强把壮,物资充实而完备,群臣团结知法,将官听命用力,等庄稼再丰收一次就可以用兵平定边境了。
今年夏秋后,在边境一带可以先储存军粮、物资,做好准备,以图大业了臣只是一个生,不足以谈论国家大事,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请陛下宽恕”
在柴荣要大臣们写策论的时候,他内心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且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见成效。
国家开始走向强盛,当时的大形势也对统一有利,百姓渴望统一,从此永远免遭战火的摧残。
但柴荣手下的许多大臣却喜欢安于现状,不支持柴荣的统一大业,柴荣一提及此事,好多人就闭口不谈,所以让大臣们写策论也是找到全力支持他的人,辅佐他完成这一宏图。
王朴的文章字不多,但字字说到了柴荣的心里,这次策论让他欣赏的只有四个人:杨昭俭、窦仪、陶谷和王朴,而王朴的策论最合他心意。
为进一步了解王朴的想法,柴荣又几次将王朴召进宫里面谈,素有治国大略的王朴的应对让柴荣非常满意。
总结起来王朴的《平边策》就是以下几个步骤:
提出先攻南唐,取得南唐江北,再进一步而控制南方各国。以后再取后蜀和幽州,最后解决契丹边患的这么一个明确的战略思想。
同时他有提出得民心者的天下,一定要争取各国的民心这一政治策略。
对于无力的征讨则实行避实击虚等建议,这有点像游击战,不过确实构思清晰,战略意图一目了然。
在历史上这些政策柴荣大多均予采纳,成功地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兼并战争。
可以这样说,后周在柴荣时期,发动的一系列统一的兼并战争,里面大多有《平边策》的身影。
后来,柴荣亲征吴国的时候,就让王朴任枢密使,主持军政事务,王朴成为国家重臣。
历史上就是这个王朴一篇平边策就,平步青云了,实则是他迎合了柴荣当时的野心。
赵旭对此人也是刮目想看。怪不得此人当时会成为柴荣任命的辅佐柴宗训的大臣,看来并非是个庸臣。
老的一代臣子老的老,死的死,柴荣也开始培养自己的亲信了,自己不仅需要赵匡胤父子这样的武将。
也需要治国的文臣,王朴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他的视线想不发达都难。
柴荣也开始他的改革之路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