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亚历山大港(1 / 2)

加入书签

烈阳高照,漫无边际的荒漠,一支大军正在急速前进,这是杜学文率领下的唐军,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之下,朝着亚历山大港进发。

和薛仁贵那一路的唐军找寻向导还要付出高昂代价之外,在苏伊士港,见识了唐军火炮的强大威力之后,当地的埃及土人在畏惧之余,心中更是欢欣鼓舞。

当听说杜学文征集向导的消息后,许多当地土人自发报名,要是在之前他们或许还会畏惧阿拉伯人的报复,但是现在很显然更为强大的唐人来了,阿拉伯人根本就不是对手。

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此前穆巴克盗掘埃及历代法老的陵墓,还将法老的遗体抛入大海,这已经激起了所有埃及人的愤怒,他们虽然被异族奴役了上千年的时间,习惯了逆来顺受,可愤怒是每个人都会的。

“隆隆!”

如雷的蹄声震得地皮都在的颤抖,溅起大片大片的烟尘,如同一朵垂地的乌云,唐军长长的行军队伍好似一道洪流,朝着北方滚滚而去。

“怎么还不到啊!?”

“那些该死的大食人都躲到哪去了,这一路上走过来,居然一个都没看见!”

“怎么?是手痒了吧!我听将军说了,从苏伊士港到亚历山大港,大半都是沙漠,这种地方,哪里会有人烟,加快行军速度,大食人就在前面,我们要是走的慢了,他们可就全都逃走了!”

将士们很是兴奋,一路上议论纷纷,就好像他们奔赴的不是战场,而是去赴宴的一样。

从苏伊士港出发,唐军就一脚走进了荒漠,到处都是黄沙漫漫,虽然不时有绿洲、水源,但更多的还是黄沙、狂风,最可怕的就是流沙,一旦遇到的,那可就是凶多吉少。

更要命的是,沙漠之中的气温很低,温差极大,这给唐军制造了巨大的困境,但是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唐军前进的脚步,不要说是大漠,就算是刀山火海,他们也敢闯上一闯。

为了应付沙漠这种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此次出征,杜睿为西征大军准备的都是来自漠北道的蒙古马,蒙古马是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

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只有一百二十厘米,体重二百五十公斤。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牢固,肌腱发达。背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蒙古马虽然比不上阿拉伯马高大健壮,善于短距离冲刺奔驰,但耐力极强,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保证蒙古马在任何环境之中生存下去。

蒙古草原多产马,《汉书•匈奴传》曾记载:尧舜以前“居乎北边,随水草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牛马羊。”

匈奴马曾显赫一时,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出击匈奴在白登被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日。汉武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曾多次带回大量马匹,并任用匈奴王子金日蝉为汉朝的马监,民间养马事业空前发达。

西晋以后,塞外各部族相继南下,带来马匹数以万计。盛唐时期,北方各族都曾以良马进贡,如《唐会要》就记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适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

并指出延陀马、同罗马、仆固马为同种,多为骆毛和骢毛,这些都与蒙古马相似,都是蒙古马的祖先。北宋时东北的契丹马也是蒙古马,说明东北三省早已分布有蒙古马。蒙古帝国被誉为“马之帝国”,成吉斯汗的卫队就是由精良的骑兵队组成,历史上称他是以“弓马之利取天下”的。

根据《元史》记载,当时牧马地甚广,北至火里秃麻遍及塞外草原及南方。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铁骑西征时,经常靠蒙古马的惊人速度及耐力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从而得到胜利。

公元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两位大将速布台和哲别攻打花喇子漠国讹答刺城时因城内保卫工事坚固而未能攻破。

哲别带军队退居500里远,并休整队伍。敌探得知成吉思汗大军退到500里远时,城内卫军便放下心来,放松了警惕。蒙古大军休整几天后,有一晚哲别突然下令,率大军进攻讹答刺城。大军夜行500里次日清晨到达城下,进行突攻。因城内毫无准备,成吉思汗大军轻易攻破了城,并获全胜。此后蒙古军名声大振,仅用两年时间就打败了强大的花喇子漠国。

蒙古马别看冲刺速度不如欧洲马,可是长途奔袭是其特长,而且对草料的需求比其他马低,耐得严酷的自然条件。所以蒙古大军可以“兵马先动,粮草后行”,从小生于苦寒之地的蒙古人吃苦耐劳,有时候就靠喝马奶充饥。蒙古大军没有辎重的困扰,所以能够展开惊人的大范围不停歇的机动。

一开始,习惯了高头大马的唐军将士,对蒙古马并不满意,总觉得这种马和驴子没什么区别,可是自打进入了沙漠,他们才明白为何当初兵部要将这种战马配给他们,以前的战马虽然高大神骏,但奔驰一段时间就需要休息,可是这种蒙古马,连续走上几天几夜,居然都不知道累。

唐军将士的士气高涨,杜学文十分满意,但还是在一旁不断的给将士们鼓劲儿:“将士们!在我们的前面,就是大食人的亚历山大港,传说那里是为了纪念当初马其顿人的皇帝,一个叫亚历山大的人而建立的,那个亚历山大曾妄想着征服全世界,真是狂妄至极,现在,我们就要先征服那里,击败大食人,就像我们的先辈在西域,在葱岭,在中亚击败大食人一样,战胜他们,征服他们,我们能不能做到!”

“能!”只一个字,却是惊天动地,将士们挺起胸膛,昂着头颅,极是自豪。

先辈的光荣事迹,是激励军心士气的最好榜样。正如杜学文所说的那样,当年杜睿率领远少于大食人的军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把大食人从西域驱逐出去,再翻越葱岭,决战中亚,这需要的勇气不需要想的,太能激荡人心了。

杜学文所说的亚历山大港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4年建立的,其主建筑师是希腊人狄诺克莱特斯。

传说亚历山大大帝在想要画下城市的规划时手头正好没有粉笔,因此他借助谷粒来规划城市的大局。亚历山大的占星术士将这当作为这座城市将会象谷物一样繁华的预兆。后来有一群鸟飞来将这些谷粒吃掉了,于是后来亚历山大港成为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最重要的粮食供给地。

还有一个传说,海中的怪物阻挠亚历山大在此建城,因此亚历山大坐着一座玻璃钟下到海底击败怪物,後来他又在海边立金属像来吓怪物。

历史上,亚历山大在此建城的目的是想要在埃及建立一个希腊人的中心,作为希腊与富饶的尼罗河谷之间的联系。当时在埃及只有一个地方具备建立这样一座城市的条件。

亚历山大港位于法老岛的後面,又不受尼罗河口淤泥的阻碍,当时当地已有一个埃及的小城,这座小城主要是渔人和海盗的居地。

亚历山大走后,他的总督克里奥米尼继续城市的建造,但后世的考古证实,这座城市主要是托勒密完成的。

亚历山大港取代被摧毁的泰尔成为欧洲与阿拉伯和印度之间贸易的中心。一个世纪后,它的规模就已经超过了迦太基,在此后的数世纪中,它仅小于罗马城。在罗马时代,亚历山大港名义上是一个自由的希腊城市,它拥有自己的元老院。奥古斯都废除了这个元老院的司法权,但谢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后来又恢复了其司法权。

亚历山大港不仅是一个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城市。七十士译本就是在那里完成的。

开始的托勒密统治者维护城市的发展,并使得其大学成为希腊最好的大学。同时这些统治者将其居民分为希腊人、犹太人和埃及人。从托勒密四世开始,城市内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开始加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