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战术(1 / 2)
阿拉伯人的军阵在不断变换着,倒也没什么奇妙,之间所有的大食兵将不断的集中,集中,再集中,除了保留少量,大概万人规模的骑兵部队之外,其余的,无论是阿拉伯兵士,还是埃及仆从军全都集中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类似于很久以前马其顿方阵那样的阵型。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人类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一大创新。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让他所有的敌人都觉得他是不可战胜的。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因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公元前4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作战时,士兵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
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象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马其顿人的盾直径不过两尺,比古希腊重装甲步兵的要小一尺。盾悬于颈部,这就使步兵们能够用两只手去控制巨大的矛,并且彼此的身体能紧靠在一起。通常在方阵行列中,每个战士拥有三尺见方的空间来施展武器,标准纵深是8人或16人。古希腊重装甲步兵的累赘装备在互相保护上大费心思,但马其顿人却是为了进攻的目的而对装备严加选择:士兵生存的关键不是他们的装备,也不是他们后方的同伴,而是是否安全地呆在任何敌人也休想突破的巨大矛阵中。马其顿方阵比它的古希腊‘前辈’更易被攻破但进攻的威力却远远凌厉于前者。
阵中前五列矛枪在初期的交战中都与敌军直接交锋,无数支矛互相撞击,组成一堵矛的墙,鱼叉般地攻向敌人,并且像鬃毛那样,将敌人的进攻有力地反弹回去。
后面和中间的人也不空闲,它们举起盾挡住射来的弓箭,用枪托上的尖顶把敌人刺翻在地,并用肩膀向前推进到前排士兵阵中。
后方士兵在作战时,无数支摇动着的枪托也会在混乱中对敌人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而战阵的前方,每个敌人都被逼处于十支矛尖的攻击之下,作为靶子的敌方士兵对那些矛尖来说简直是供不应求。
一旦方阵顺利展开动作,长矛顺利开始了它们的进攻,那么便没有任何东西能抵挡这种恐怖的力量。
想象一下那些被千戳万刺撕成碎片的不幸者吧,胜利者对被征服者最后“行刑”,只有当他们不得不小心避开敌方那些武器残骸和手足残缺的尸体时,才会出现片刻的间歇。
马其顿方阵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
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
罗马人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就曾击败马其顿方阵,罗马军团的战术组织能一个人为最小单位行动,他们的排列并不紧密,当罗马人遇上距离最近的威胁的时候,比如侧翼,他们能轻松而简单的朝向任何方向的正面,只要转个身就可以了,尽管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密集方阵有其独特的灵活性,能变换成各种各样的队型以适应各种地形和敌人阵型,但事实上密集方阵中要达到这点还是有点麻烦的,他们的长矛用起来就十分麻烦,何况还要快速的转身,比起罗马人,这种在亚历山大时代非常灵活的队型却显得迟钝多了。
的确,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在战斗一开始,可以以排山倒海之势击溃了罗马人的左翼,但是麻烦就来了,战场上地势起伏不平,而且马其顿密集方阵在追击罗马人左翼的过程中难以保持队型,当罗马人的右翼击退了马其顿人的左翼之时,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得胜的右翼却调不过头来了,罗马人绕开密集方阵的正面,他们使用短剑大盾的优势就立刻体现出来,前进中的密集方阵不可能完全的保持的非常整齐,当方阵中出现空隙,罗马人就从侧翼攻入方阵,用着长达21英尺的长矛的士兵,怎么会是用短剑和大盾的罗马人的对手?这个时候正是一寸短一寸险,挤在一起的马其顿人连长矛都挥舞不开,何况除了第一排,后排的马其顿士兵并没有重甲和盾牌。
也就是说马其顿密集方阵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密集的方阵不得不依靠骑兵和其他兵种保护其两翼,但骑兵是攻强于守,一旦被击溃,密集方阵的侧翼或者背后就容易受敌人攻击,那么这种死板的阵型就可能溃散而一发不可收拾。
历史上,依靠马其顿方阵的战斗能力,腓力统一了希腊,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但是马其顿方阵的弱点就象他的优点一样特出,最大的弱点就是它的战斗力集中在前方,侧面只能依靠互相的保护,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别说抵抗,连逃生的机会也没有。
多年后,较马其顿方阵灵活得多的罗马军团战术在与地中海地区最后一个强大敌人,希腊人的叙利亚王国的战争中,轻松地在狭窄的谷地中展开,并把同样是挤在山谷中却无法展开的摆着马其顿方阵的叙利亚四万大军全歼。在这一仗后,盛极一时的马其顿方阵完全消失了。
阿拉伯人摆出来的马其顿方阵,和传说当中的方阵还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阿拉伯人并不擅长使用长矛,他们手中使用的大多都是弯刀,而且盾牌比之马其顿人更小,在骑兵作战时,他们可以凭借着灵活的身手,躲避敌方的远程攻击,可是一旦他们排成这种整齐的队形,徒步冲锋的话,他们简直就是一群活靶子。
阿拉伯的士兵显然对阿里这样的安排十分抵触,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大多数阿拉伯士兵都会紧抓着一个埃及仆从军挡在他们的身前,如果可以的话,他们甚至想要将那些可怜的埃及人顶在头上。
而且二十万人组成的巨大军阵,阿拉伯人又是在战争中第一次离开他们心爱的战马,使用这种笨拙的方阵,难免指挥不便,从军阵的另一侧,向另外一侧喊话,伴随着人声嘈杂,根本就传递不过去。
可是眼下,阿里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了尽快摆脱唐军的阻击部队,他只能用这种办法,集中攻击唐军的中路,想要一鼓作气冲散唐军,而后渡过奥伦特河。
“开始进攻吧!为了万能的真主!”
“为了万能的真主!”
阿拉伯人整齐的跨出了第一步,爆发出来的巨大声响,几乎都要将大地震裂,可是很快他们就原形毕露了。
阿拉伯的士兵虽然因为宗教狂热,作战之时异常勇猛,但是很显然他们的纪律性,远远比不上千余年前的马其顿士兵,如此庞大的军阵很难保持进退一致。
那些阿拉伯将军不得不像保姆一样,不断的大声呼喊着,让士兵们保持着统一的步伐,可是这真的很难。
卡迭石城外,虽然地势平坦,可是却黄沙遍地,伴随着阿拉伯士兵前进的步伐,很快就黄沙弥漫,烟尘四溢,再加上他们面前的唐军将士都身着明光铠,在阳光的折射之下,简直就是一道巨大的光墙,晃得阿拉伯人根本就睁不开眼睛。
“该死的!我的眼睛!这让我怎么打仗!”
“该死的唐人!”
“该死的是阿里才对!瞧瞧他的蠢主意,让我们离开马背,这不是让我们去送死吗?”
“看看那些低贱的柏柏尔人,他们倒是舒服了!”
柏柏尔人生活在北非,后世利比亚的境内,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纪录中经常提到他们。最早提到柏柏尔人的纪录来自于古埃及前王朝时期,在新王国时期,埃及人与他们西部边境上的部落争战。
柏柏尔人和萨摩亚人一样,都是天生的战士,他们吃苦耐劳,不惧任何艰险,历史上希沙克一世领导的柏柏尔人甚至还建立了古埃及的第二十二王朝。
此后埃及长期受柏柏尔人统治,就连刚刚兴起的拜占庭帝国也时常受到他们的袭击。
在历史上,非洲北部曾多次被入侵和殖民。腓尼基、希腊人、罗马人、汪达尔人、阿兰人、拜占庭、阿拉伯人均曾入侵非洲北部。几乎所有这些入侵者都给予柏柏尔人一定的影响,甚至也有欧洲人被当作奴隶贩卖给柏柏尔人。
阿拉伯人侵入埃及,在北非大力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在阿拉伯人影响下,以及在与阿拉伯人的斗争中,柏柏尔人曾建立两个强大的王朝: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和阿尔摩哈德王朝。
其势力最为强盛之时,南至毛里塔尼亚,北达西班牙,东抵利比亚。尔后则为突尼斯的哈夫斯王朝、阿尔及利亚的齐亚尼德王朝、摩洛哥的马宁王朝所取代。在这些王朝统治时期,阿拉伯人大批迁入,多数柏柏尔人被同化。部分未被同化者则向南扩张,进入撒哈拉沙漠,取代了当地的黑人人群如索宁克人等。
与此前的宗教和文化的入侵不同的是,由阿拉伯人带来的伊斯兰教对非洲西北部有长久和保持的影响。伊斯兰教不同的形式渗透了社会几乎所有的方面,它带来的军队、学者和神秘主义取代了大多数部落的宗教,造成了新的社会标准和政治教条。
虽然如此,这个地区的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虽然游牧的柏柏尔人很快就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帮助阿拉伯入侵者,但一直到12世纪,阿尔摩哈德王朝时基督教和犹太教社群才缩小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当阿拉伯人初到北非之时,倭马亚王朝在皈依伊斯兰的柏柏尔人的帮助下,占据了整个北非。倭马亚王朝哈里发委任的总督的首府在凯鲁万,它是新建立的伊夫利卡省的省会。这个省由后世黎波里塔尼亚、突尼斯和东阿尔及利亚组成。
但是伊斯兰教在柏柏尔人当中的传播,并没有保证他们支持阿拉伯人控制的哈里发国。阿拉伯人对柏柏尔人加重税、对待他们就像对待二等穆斯林一样、而且还奴役他们,这使得柏柏尔人非常反对阿拉伯人。
在伊斯兰出走派的旗帜下,柏柏尔人发生暴动。出走派伊斯兰反对倭马亚王朝,在哈里发国的东部抵抗倭马亚王朝,并且宣扬不论其种族、级别、是否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人,任何合适的穆斯林均可以成为哈里发,这对柏柏尔人非常有号召力。
暴动后出走派在当地建立了许多神权的部落王国,大多数这些王国都很短命和困难重重,一些位于重要商路上的王国如特莱姆森则比较繁茂和强大。
直到现在大多数的柏柏尔人依然同阿拉伯人处于半敌对状态,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之间发生的合作关系。
很多柏柏尔人也乐意被阿拉伯人雇佣,为阿拉伯人效力,换取酬金,这支队伍也就是马木留克骑兵的前身。
马木留克骑兵,在中世纪逐渐发展成为服务于阿拉伯哈里发的奴隶兵,主要效命于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后来,随着哈里发的势微和阿尤布王朝的解体,他们逐渐成为强大的军事统治集团,并建立了自己的布尔吉王朝,统治埃及达三百年之久。
马木留克的原意是“奴隶”,最初出现在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时期,大多数由柏柏尔人组成,后来逐渐被突厥人取代,有些是被奴隶贩子抓到并贩卖到中东地区,然后被哈里发编成雇佣军,而另外一些是来自东方的一些部落,被哈里发看中成为他们的雇佣兵。
马木留克的真正定性是在萨拉丁晚期完成的,萨拉丁在埃及统治期间,对原来的阿拉伯帝国奴隶卫队制度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革,为了稳定他的家族统治,萨拉丁抛弃了原来的古拉姆选拔体系,不再是奴隶军人混杂自由民雇佣兵,而是彻底的从私奴中选拔强壮的男子进行军事训练,再统一配发装备,因而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军事贵族集团。
十一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对阿拉伯地区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马木留克在萨拉丁的指挥下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集团,出现在了阿拉伯的政治舞台上。并且因为战功卓著,这些奴隶出身的将领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延续了三百多年。
从十字军东征时代到拿破仑战争以前,马木留克奴隶兵是一群令人闻风丧胆的军队,曾经在艾因贾鲁特以两万对两万的比例击败蒙古人。他们是骑射与近战都很强力的军人,不过终究难逃集团腐朽的命运。1517年,马木留克王朝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消灭,虽然之后奥斯曼又扶植了一批马木留克贵族,但是作为独立国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马木留克骑兵,也一直是杜睿所忌惮的,其战斗力,便是和当下大唐禁军的前身飞虎军相比,也不遑多让。
只不过如今在埃及,柏柏尔人组成的马木留克骑兵的前身,数量并不是十分庞大,只有大约两万人左右,因为其强悍的战斗力,穆巴克也一直将其当成自己的亲卫队来使用。
和华夏北方草原上数次兴起的游牧民族一样,柏柏尔人也是天生的马上民族,他们从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人人都是合格的战士,可以适应任何情况下的战斗。这两万柏柏尔人组成的雇佣军,如今也成了阿里手上的杀手锏。
“将军!大食狗上来了!”
杜学文点了点头,下令剩下大纛,两个亲卫队之中的神射手立刻跃众而出,弯弓搭箭,随着杜学文一声令下,两支羽箭朝着天空飞了过去,画过一道长长的抛物线,而后插在了地上。
杜学文看着,心里也在默默的计算着射程,己方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他必须使用一切手段,消耗阿拉伯人的有生力量,尽可能长的拖延住敌军,为薛仁贵争取时间。
那两支羽箭也让阿里的心头猛地一颤,他一眼就看得出来,唐军的弓弩射程是远超己方的,也就是说在这段距离之内,他的士兵只能接受着唐军箭阵的洗礼,而完全没有还手的可能。
“阿里将军!要不要加快速度!这样我们很吃亏的!”
阿拉伯大军因为要急行军,那些笨重的投石机全都被扔在了沙漠之中,根本就没有对付唐军弓弩箭阵的办法。
阿里连想都没想,便摇头道:“不行!阵型不能乱!继续前进!”
阿拉伯士兵没有办法,只能遵照命令,踩着整齐的步伐向前移动着,每朝着那两支扎眼的羽箭踏出一步,他们的心就跟着狂颤,那也意味着他们距离死亡越来越近了。
“嘭!”
当阿拉伯的军阵一脚踩进弓箭射程之内的同一刻,杜学文的双眼猛的精光爆射,手中的宝剑也被他高高的举了起来。
“放!”
“嘭!”
一阵鸣响陡然发出,数万支羽箭猛地升空而起,就连太阳的光芒都被遮挡住了,紧跟着仿佛雨点一般的坠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