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不好的感觉(1 / 2)

加入书签

113不好的感觉

陈飞和李东海不紧不慢地飞着。

他们按照上级要求的航线飞行。

但有时候会有出入,不过偏离不是很大,之所以偏离,并非因为他们技术太差,无法按照航线飞行,而是飞到了一些特殊的地方,需要过去看一下。

昨天晚上的战斗已经结束,不过,留下的创伤却触目惊心,有些山包被削去了一大半,有的地方被炸了露出巨大的坑洞,而有些地方山火还在燃烧,当然,有时候还能看见冒着黑烟的残骸,有些是我们的战机,但更多的是外星战机。

在一个山谷里,陈飞看见了一架保留比较完好的外星战机。

虽然昨天晚上他打掉了两架外星战机,但因为夜色的缘故,而且距离太远,他并没有看见外星战机是什么样,但现在,他看见了。

外星战机是前掠翼,看起来有点怪怪的。

提到前掠翼战机,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俄罗斯的苏-47“金雕”试验机。

该型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后于1997年9月25日首飞,是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之一,尽管只建造了2架原型机,但为俄航空工业积累了宝贵的试验数据和技术经验。其最大平飞速度达1.65马赫。

苏-47的主翼前掠角达到37度,是第一种配备武器的前掠翼喷气战机,固定武器包括一门30毫米gsh-30-1航炮,还配有内置弹舱,可发射r-27格斗导弹或r-77中距空空导弹。

科幻空战电影《绝密飞行》中的fa-37“禽爪”隐身战机采用了更先进的折刀翼设计,实际是一种可折叠的前掠翼设计,但可以在高速巡航状态,将外侧主翼折叠至靠近机身的位置,进一步降低空阻。

最早的飞机,大家都知道,是平直翼,基本上机翼与机身垂直,没有向前或向后的迎角。

这种设计在接近音障的时候遇到了瓶颈。

为了突破音障,出现了前掠和后掠两套方案。

所以实际上在二战时期,各国在设计高速飞机的时候,前掠翼和后掠翼的研究其实是同时进行的。

后掠翼不必说了,高速性能好,主流技术。但后掠翼的问题是低速性能差,升力不高,为此搞出了大三角翼,鸭翼,可变后掠翼等一堆办法来解决这问题。

而前掠翼在低速情况下升力也很好,因为重心更合理,所以机动性也高,滚转和垂直机动动作也更敏捷。在性能上有很多优势。

但前掠翼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弯扭发散。

对于前掠翼来说,前伸的机翼在飞行时机翼受到气流作用会产生扭曲,然后这种扭曲又会使机翼的迎角增大,又使得飞机机翼受到的扭力变大。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就是你拿本书,用书背的那侧迎着风,风吹过来书页是不会被翻开的,相反风越大书页会拉的越紧越难翻开。而如果你将书页那面迎风,只要掀开一点点书就哗啦哗啦的被吹开了。前者就类似后掠翼的情况,后者就类似前掠翼的情况。

解决这个弯扭发散的问题就得增加结构重量,或者限制飞行的迎角,前者增加的重量足以抵消前掠翼的性能优势,而后者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很大,所以前掠翼技术一直无法成为主流技术。

陈飞没想到,外星战机竟然是这种前掠翼。

昨晚的这一仗,肯定有好多架外星战机被打了落在地上,把他们收集回去后仔细研究,也许,我们的航空业又能得到大幅突破了!

陈飞一边飞一边想。

“应龙,前面五公里进入复杂山谷地带,请注意安全,完毕!”陈飞正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无线电里忽然响起联指的声音。

“应龙收到,前方五公里进入复杂山谷地带!”陈飞重复了一遍。

之后,他扭过头看了一眼李东海,那家伙朝他竖了竖大拇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