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乱世做权臣 第245节(2 / 2)
难道赵国使臣又与洛阳的人产生矛盾,在陛下寿辰之前就从洛阳跑了出来?
尽管满头雾水,陶将军仍旧按照八百里加急上的命令立刻点兵,前来拦截赵国使臣。
早就见识过赵国太子的排场,陶将军的准备异常充分,他直接带了五千驻军来堵路。
洛阳可真会给他出难题。
在不能惹怒赵国使臣的情况下留住赵国使臣,至少留下主使赵国太子,或者副使宋佩瑜。
既然不能动手,那就只能先声夺人,在气势上震慑赵国使臣。
可惜这个计划好像还没开始施行,就发生了意外。
陶将军单膝跪地,昂着头看向重奕。
他不知道洛阳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会自作聪明的去揣测。
陶将军完全按照那封八百里加急上的内容,劝阻赵国使臣,“司徒大人让某提醒殿下和宋大人,你们答应燕国的事还没做到。”
宋佩瑜不敢在前方有人拦截的情况下,还让赤风像墨将似的狂冲,甚至还离得老远,就开始控制赤风逐渐减速。
所以宋佩瑜比紧跟着重奕的平彰还要晚些来到仟县驻军面前,却刚好将陶将军的话停在耳中。
难为这些老大人们还记得,重奕曾经承诺要在燕国和兖州、青州交界处建新奇货城的事。
宋佩瑜主动下马扶起陶将军,三言两语间便套出陶将军的意图和陶将军所知道的信息。
陶将军对咸阳的变故一无所知。
他还以为洛阳皇位上的人是孝帝。
宋佩瑜嘴角的笑容越发让人如沐春风。
他不仅没纠正陶将军话中的错处,还特意顺着陶将军的话往下说,让陶将军以为自己猜测的没错,‘赵国使臣又与孝帝赌气,才会突然出现在仟县’。
被宋佩瑜瞪了数次,重奕才不情不愿的收回放在宋佩瑜脸上的目光,顺势在陶将军的劝阻下回心转意,勉为其难的答应陶将军,不立刻离开燕国,暂时在仟县停留。
与赵国使臣同行的梁王和襄王却在犹豫后提出不同的想法,他们委婉的表示不想继续留在燕国,想要尽快回国。
陶将军见重奕并不反对梁王和襄王先离开燕国,立刻做出抉择。
他转身对梁王和襄王抱拳,“某这就派人护送两位王爷出城。”
八百里加急的书信上,只要求他留下赵国太子或者宋大人,并没有提起梁王和襄王。
目送西梁使臣和楚国使臣在梁王和襄王的带领下离开。
已经决定暂时留在仟县的重奕,在陶将军的极力邀请下,暂时住进位于仟县正中央的将军府。
风平浪静的过了两天,仟县才收到孝帝驾崩和多位亲王薨逝的文书。
孝帝五皇子继承皇位,年号明正。
陶将军亲自拿着从洛阳送来的旨意给重奕与宋佩瑜过目。
听陶将军说‘孝帝在刺杀中驾崩,诸多亲王为了保护孝帝薨逝’,平彰脸上不由露出诡异之色,连忙低下头,死死的盯着脚尖。
好在陶将军的目光并没有放在平彰身上,也没注意到平彰的异常。
他将手中的诏书递向重奕,“先帝五皇子已于五天前继承皇位,年号‘明正’,希望您能去洛阳观新帝的登基大典。”
“哈”原本不打算理会陶将军的重奕改了主意。
他接过陶将军手中的圣旨,慢条斯理的展开,目光落在他刚才听见的那两个字上,“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陶将军脸上的笑容凝滞,眼带狐疑的觑向重奕的脸。
在他心中,‘明正’二字也是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意思。
但这句话从赵国太子口中说出来,却让陶将军觉得十分违和。
他有种赵国太子说出这两个词语不是赞美,而是在嘲讽明正帝的错觉。
宋佩瑜慢吞吞的将手上的折扇合拢,笑着与神色凝滞的陶将军道,“请问陶将军,明正帝继位的文书是否已经通传全国?”
陶将军点了点头,将心头奇怪的想法压下去,认真回答宋佩瑜的话,“文书从洛阳发出后一路西行,仟县是最后一个宣读旨意的县城。通知赵国、西梁、楚国,燕国新帝即将登基的文书也已经通过仟县发往各国,想来不出十日,贵国永和帝就会知晓此事。”
宋佩瑜笑而不语。
十日?
有慕容靖养的海东青在,最多三日。
经过宋佩瑜的打岔后,陶将军又想起他一开始的任务,劝重奕回洛阳参加明正帝的登基大典。
作为一名武官,陶将军的口才比许多文官还要好。甚至能在劝说重奕返回洛阳的同时,试探重奕是否知晓孝帝驾崩和多位亲王薨逝的内情。
可惜他遇到的人是重奕。
重奕能听他说话,已经是给了他天大的面子,怎么可能特意去回答他的问题。
最后还是宋佩瑜满脸难色的拉住陶将军,明示陶将军别打听不该知道的事,免得惹祸上身。
因为宋佩瑜的提醒,即使重奕答应陶将军会返回洛阳参加明正帝的登基大典,陶将军仍旧没能展颜,心事重重的离开赵国使臣暂住的地方,险些撞在迎面而来的人身上都没发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