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打通任督二脉(2 / 2)

加入书签

他现在正幻想着,将所有国家的国主,权贵,邀请在一起,跟他们介绍自己要搞的项目之后,他们大把大把的把钱投给自己时的模样,就好像以前夏国每一个集团举行招股大会的时候一样,当时,于秋就是靠这样发行股票,来吸引大家给自己送钱,从而用这些钱来搞活夏国的经济,做各个方面建设的。

原来,自己也完全可以这样搞,甚至,可以直接在夏国搞。

因为,夏国的金融市场更成熟,调拨款项更方便,外国有钱人也极其的多,到时候别说联合执政联盟内的十七国,说不定还能拉到联盟以外的波斯人,拜占庭人的投资。

于是,他开口向于秋提问道,“如果,我们李氏,想要成立一个铁路公司,可不可以在夏国办招股融资的活动?”

“当然可以,这是给夏国所有商界的朋友一个投资你们李唐境内铁路的机会,而且,如果这个公司在洺京挂牌上市,招股融资,那么,将会受到夏国财政部旗下证监署的监管,所有成员国的投资客,都会更加信服,收获肯定不小。”于秋笑着点头道。

李世民一拍手掌大呼道,“如此的话,难题解矣,不管朝廷要在各个经济特区做什么样的建设,都可以公开招股来做,这样的话,大部分花费,都将由别人来出。”

“也不是这么算,因为,不是所有你们规划的经济特区都是有盈利产业可做的,你们需要先想办法,引导人在那边聚拢,让那边有产业可以做,有劳动力可以使唤。

比如,开放一些免税政策。

你说,登州要是工商税和农税全免,再允许附近的州县的百姓自由往那边迁移的话,是不是临近几州的百姓,都会往登州聚拢,临近一片区域做生意的商人,都会去登州交易?”于秋循序渐进的反问李世民道。

“是的。”李世民听到这里,脸上已经有了一丝兴奋,因为,他已经隐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百姓一但聚拢在一地,瞬间就会推动一个地方的建设,刚刚去的百姓,没有多少家底,如果,你有一个活要招工,他去帮你干活,每个月可以赚到一两贯钱,你说,他会不会先过去干着?”于秋继续问道。

李世民点头道,“肯定会。”

“这不就得了,登州想要做海洋贸易,需要大型的码头,良好的仓储,你在这些公共事业上面用一点小小的投资,就能引入很多资本来投资。

比如,将修建的海港码头公司化,朝廷出地,出人手组织规划,你们皇室出一小部分钱,占一定比例股份。

有意向的出资人,按照出钱的多少,占大部分股份,并且招募负责经营的管事来经营,对股东负责,今后码头建成了以后,停泊收取的盈利,按照股份分配给所有股东,你说,有没有人愿意投钱去赚取那些盈利收益?”于秋摊手给李世民打比方道。

“如果,将登州设为免税区,那么,肯定是有很多人愿意投钱的。”李世民点头道。

“这不就结了?有畅通且免税的码头,有人口聚集,那么,所有想做产业的人,就都愿意往这些地方去了,这些地方的经济,是不是就起来了?”于秋笑道。

“我怎么觉着,这是你为了夏国的各个产业免税,和找更多的廉价工人的一种手段?”李世民皱着眉头想了半天之后道。

“没错,这就是我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能够帮你迅速发展出几个产出巨大的口岸城市,你是拒绝呢?还是答应呢?”于秋丝毫不遮掩的笑道。

夏国产出的东西再好,它也地处中原腹心,将所有产品的生产基地都放在夏国,那么,原材料运进来,再从夏国将这些原材料做成的商品运输出去的时候,就会增加很多的运输成本,尤其是重货和大物件。

所以,于秋才耗巨资,在长江的出海口,打造上港经济特区,与岭南冯盎交好,合作很多项目。

现在,夏国的工人逐渐成长起来了,已经不满足于过往的那些卖力气赚钱的活计了,甚至都不满足于现在的收入了。

所以,一些低端的,附加值少的,只是用来解决就业问题的产业,就可以放在其它地方去做了。

分散的扩大产业,能够让更多的人走上管理岗位,获得更高的收入,增加各个集团的营收。

比如,将各种食品,药品厂,直接开在与西南和吐蕃交界的巂州,那么,那边产出来的原材料,就不需要往返夏国近万里的运输,还能免税,还能在生产环节,大量使用更加廉价的巂州本地劳工。

同样,如果将销售往西北地区,甚至邻近的几个西域国家的布料,皮货等等的工厂,直接放在朝廷在吐谷浑旧地设的宁州,那可是能省去陆地上来回几千里的运输,其中的成本,人力,税收,能节省多少?

更远的,如交州,新州,那就更加不用说了。

可以说,李唐的经济特区一旦按照于秋的要求设立起来,夏国各个集团的盈利,至少会陡增一倍以上。

而李唐,则是因为有这些集团产业的投资,得到七个经济繁荣,而且基础建设不断因为商贸的发达,人口的集中,而完备的大都市,是两利的局面。

“我,答应。”

李世民回答了于秋之后,面带恳求之色的看向了李渊。

因为他知道,一旦朝廷这么做了,未来,也会走上一条和夏国一样,经济腾飞的道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