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杨洪的教诲(2 / 2)

加入书签

不过,你身上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容易冲动。

你一冲动,就容易被冲动所控制,作出一些鱼死网破的事情。

这个弱点被敌人抓住了以后,很容易被敌人利用,成为对付你的利器。

小子,你要知道,成大事者除了需要不拘小节之外。

更重要的是心坚如铁石。

这是为将者最重要的一关。

只要你能做到守住本心不动,以后这西北之地,定有你杨延嗣的一席之地。”

杨七从被子里抽出了光秃秃的手,拱手道:“小子多谢洪叔教诲。”

杨洪乐呵呵一笑,道:“谈不上什么教诲不教诲的。只是一些为将的心得而已。令公不愿意告诉你,我只是帮令公给你补上了这一课而已。

如今我在这复兴关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也该会去了。

以后在人前的时候,也别在再我面前自称小子了。

你已经是一个大人了,而且如今还掌握着三州的权柄。

威仪不能失去。

你对我这个杨家的老仆太恭敬,容易被人看轻。”

杨七愣了愣,摇头大笑,“洪叔你小逊了我杨延嗣,若是我在乎旁人的看法的话,又怎会在这西北建立这么一番功业。

您老陪伴我们兄弟长大,又对我们兄弟言传身教,把毕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我们兄弟身上。

对您恭敬是应该的。

旁人若是要看轻我杨延嗣,那也得先看看我杨延嗣想不想搭理他。”

杨洪激动的满眼泪花,“你小子果然长大了,而且还具备一身枭雄的本色。”

杨七笑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杨洪点点头,没有再多言。

复兴关战事结束以后,他之所以还留在复兴关,其一是想从杨七嘴里套出他和南国的关系;其二就是为了教导杨七,让杨七看到自己身上的短板。

如今,两件事儿都完成了,杨洪也就没有在复兴关待下去的必要了。

杨七再三挽留杨洪,杨洪还是执意的离开了复兴关。

不过他离开的时候,只是一个人走的。

他来的时候,带来的杨家家将,并没有跟着他回去。

杨洪心里清楚,杨七现在根基还很薄弱,需要杨家家将的帮衬。

瞧着这位把一生都献给杨家的老仆,牵着一匹老马,孤身消失在了眼前以后。

杨七突然有点伤感。

他一伤感,侯仁宝这个被绑在辕门上的出气筒就遭殃了,被杨七逮住就是一顿痛打。

杨七对于侯仁宝的厌恶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打从知道了侯仁宝把十万汉家男儿丢到了交趾,自己独自逃跑以后。

杨七就发誓要剁了这个家伙,只是一直找不到机会。

如今侯仁宝落在了杨七的手上,杨七自然不会让他死的那么痛快。

然而,杨七拿侯仁宝撒气的时候,拿他撒气的人也到了复兴关。

寇准腰间挂着一个酒葫芦,骑着一头老驴,晃晃悠悠的进入到了军营里,直奔杨七的中军大帐。

在寇准身后,跟着几个衣着破烂的衙役。

进入到中军大帐,一见到杨七,寇准就毫无形象的瘫坐在帐篷里的软榻上,把身前的案几拍的啪啪响。

“杨延嗣,我要辞官,我不干了。”

杨七挑了挑眉毛,哭笑不得的问道:“谁又惹你寇大官人了,你又要撂挑子?”

寇准瞪着眼睛,说道:“除了你杨延嗣,这代州、胜州、丰州三地,谁又会惹我?”

杨七双手环抱在胸前,好奇的问道:“我怎么惹你了,你倒是说说。”

寇准义愤填膺的说道:“你图谋不轨,还拉着我,现在害的我有家不能回,你说是不是你的错。”

杨七愣了愣,笑着摊开手,道:“我可从没有什么图谋不轨的心思,你也知道,我这人就是心地善良,看不得丰州、胜州的百姓在异族的奴役下受苦,所以才会出手救助,帮他们过上好日子。

我这也是好心……

至于你说你有家不能回,莫非是想家了?

回头我就派人去大宋,把你的家人都接过来。”

寇准苦着脸,悲愤道:“杨延嗣,我到底那里得罪你了,你为什么不肯放过我。非要把我紧紧的握在你手里。

你知不知道,前日我父来信,口口声声骂我小奸佞,骂我助纣为虐,要和我断绝父子关系。”

杨七愣了愣,愕然道:“没这么严重吧?你虽然在帮我办事,可你我如今皆是宋臣,并没有作出什么大逆不道,天怒人怨的事情啊。”

“可是人人都在说……”

“呵……你寇准还在乎人言?你若是在乎人言,那你就不是寇准了。”

杨七一下子戳穿了寇准的嘴脸,说道:“说说吧,你这一次找我来是什么目的。别给我整那些虚的。”

他的表演被杨七戳穿,寇准干巴巴一笑,道:“两件事,第一,如今您手里掌控的地域,从原来的一州之地,变成了三州之地,

原本的代州八县,到现在变成了三州二十四县。

目前官员的人数根本不够,现在丰州、胜州的许多地方,都是乡老和村老在自治。

许多地方甚至连县官都没有。

……”

杨七皱眉,点点头,道:“你有什么建议?”

寇准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那就说明寇准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

他心里肯定有一些对策。

寇准听到了杨七的问话,郑重道:“以下官的意思,不如把三州之地,合为两府。原来的州衙门取缔了,变成了两个府衙门。

相比于三个州衙门,两个府的衙门更好管理,而且还能削减一个州衙门的官员任命。

这样也能缓解官员不足的缺陷。”

“由州升府?”

杨七嘀咕了一下。

由州升府,这是大宋立国以后的传统,也是为了方便管辖。

毕竟在大宋,州和州之间是不同的,有些州地广人稀,有些州却人口众多,繁荣昌盛。

地广人稀的州,明显不需要太多的官员。

而人口众多的州,就需要更多的官员管辖。

由此,由州升府的这个政策就出现了。

杨七仔细的盘算了一下现在胜州、代州、丰州的情况。

他手下理政的人才,确实是少的可怜。

寇准说的这个办法,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