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多向梁一飞请教(2 / 2)

加入书签

所以必须要时刻掌握政策风向,学习领会国家大方针。

梁副处长的案头,放着两份报纸,一份是滨海日报,一份是半月谈,前者是滨海市的官方媒体,后者则向来是风向标。

在这一期的半月谈里,很显眼的位置,有一篇关于‘三铁破三铁’的评论员文章。

和各地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破三铁活动中,半月谈的这篇文章却泼了一盆冷水,虽然肯定了三铁依旧要继续破,但是对于‘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的方式,明确的表示了不认同。

最后,用了六个字‘破三铁,要谨慎’。

无独有偶,滨海日报,对他采访的那篇文章里,最后也用了这六个字。

梁副处长比较着这两份报纸,心里一阵庆幸。

幸亏当时采访记者谈到三铁手段的时候,自己没有表示认可;幸亏南江省里凡是自己经手的企业,都没有采用过于激烈的三铁手段,至今没有出乱子。

之前,局里还有一种声音,南江省也应该加大步伐,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用三铁手段加速企业改革,处理一批救不活、拖后腿的企业。

幸亏当时自己提了反对意见,局领导衡量之后,也认为应该等一等,再看一看。

果然,这一等,结果就等出来了。

不过,下午开会的时候,局长强调,虽然三铁手段过于激烈,但是破三铁,进行企业改革,依旧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我们省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来,让企业、职工、国家都满意。

梁副处长拿起滨海日报,又把那篇采访文章仔仔细细的读了一遍。

真别说,这帮耍笔杆子的知识分子,的确有点见识,这篇文章的‘之我见’,简直就是为企业改革指出了一个有特色的办法,比起三铁手段要稳妥的多。

想了想,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后,里面密密麻麻得记着全省一大批有问题急需要进行改革的企业,挨个琢磨起来。

既然有了好的理论和方法,那接下来,就该加快实践的步伐。

……

同样在加班的,还有潘觉。

主编办公室里,张一石挂着两个黑眼圈,精神却十分振奋,面前同样放着两份刊物,半月谈和滨海日报。

“你小子可以嘛!对国家政策吃得很透嘛!”张一石用力的点了点半月谈那篇‘破三铁要谨慎’的文章,十分欣赏的对潘觉说:“没想到,真没想到,你这篇文章前脚发,后脚有关部门就定论了!”

潘觉嘘了口气,看到半月谈的文章后,他提着的一颗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现在看来,自己那篇文章非但没有犯错误,反而还立功了。

“都是您教的好。”潘觉嘿嘿一笑,说:“要不是您冒着风险给发,这篇文章早就在废纸篓里了。”

“我可没教过你这么写啊,你小子,就是有天赋,不光笔头子好,嗅觉也灵敏,你看看,上次写小山庄庄主,这次写破三铁,都是别出心裁,和大多数人唱反调,可偏偏能紧跟国家大政策!你啊,就是干这行的料!”张一石说。

潘觉心里微微一动。

这两次,其实最初自己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两次都是因为请教了梁一飞,才有了今天的结果。第一次,从一个小厂宣传科的干事,变成了日报记者,第二次,为日报立了功。

“对了,告诉你个好消息。昨天社长去市里宣传部开会,孙副部长不光表扬了我们报社,还点名表扬了你!”张一石拍了拍潘觉的肩膀,说:“刘副总编年纪到了,明年退休,你好好干,再写出一两篇好文章来,到时候,我帮你去争取!”

潘觉吓了一跳,他才多大,只靠着几篇文章,就能想报社副总编的位子?

“这又什么不能想的?年轻人怎么这么没志气?”张一石一瞪眼:“我告诉你,你这两篇文章,无论是出发点、论点、分析、结论,水平都十分高!已经有领导拿你的文章来做参考了。”

顿了顿,补充说:“用领导的话来说,你的文章,很有前瞻性,很有大局观,还有,还有什么来着……嗨,老了,记性不好。反正社长跟我讲了一大堆,都是夸你的。”

听到这里,潘觉原本放松的心情,骤然又是一紧。

我滴妈,这次风头出大了!

前瞻性,大局观?

这些东西,也有,但,都是错的呀!

万一将来……

算了,将来万一再有什么大事件,还是先去请教梁一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