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五章 电影上映,革新学风(1 / 2)

加入书签

电影《乌托邦史记》(上)全球同步上映,这部电影算是诺奖作品的最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总管百多年来的诺奖作品,其实多数都没有改编成电影,即使改编也只是小众的文艺电影,但李墨白的作品却是改编成好莱坞大片,而且是在获奖后的一年就上映,殊为罕见。

虽然是文学作品改编,但是全球的影迷已经翘首以待,而李墨白在国内国外的粉丝更是既期待又忐忑,谁也不知道好莱坞会不会以商业的方式将李墨白的作品给糟践了,电影公司毕竟是以商业盈利为第一目的。

全球首映仪式在好莱坞的一家电影院举办,李墨白自然是携家带口的和电影的主创人员一道参加,对于投资方而言,李墨白这个诺奖获得者来参加本身就是一种宣传,李墨白一到美国就被记者所包围。

而对于李墨白而言,这是自己的作品,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李墨白只是原著作者并没有参与电影的改编,但是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长大后自然有自己的姓格,父母总不能管孩子的一辈子,他有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只需给予足够的关怀就好。

面对记者李墨白只是简单地回答了几个有关电影和小说的问题,至于那些明显具有政治倾向的问题,李墨白一概回绝,GD的尾巴可是满世界都有,当然这些尾巴也只是对自己人凶横,对于洋鬼子实在是无能为力。

以蒋云蓬的做派,早就将这些狗东西给收拾了,但是李墨白摇摇手拒绝了,军队中的斗争更残酷,没有必要让蒋云蓬无端地增加敌人,为将来向更高一步迈进平添麻烦。11年的时候一个不曾入伍更没有带过一天兵的官僚秘书都能晋升上将,可见军队已经官僚化到了极致,李墨白不想因小失大,有些时候可以大肆张扬,有些时候还是需要忍。

电影院自然是华纳御用的地方,几乎所有的新片都会在这里举行首映,李墨白和蒋絮涵带着三个小宝宝和主创人员坐在一起,电影没有开始之前,自是一番寒暄,无论是制片人、导演、编剧、主演们对李墨白都非常地崇敬,为了演好这部电影,几乎所有人都不止一次地读过李墨白的小说,编剧团队更是看过了无数遍,更是深深地被李墨白折服。

电影上映后,整个电影院安静了下来,随着剧情的推进,连李墨白自己都被电影给吸引了,文字需要读者去想象思考,而影视则是直接给观众视觉感受,代入感更强,令人恍若身在其中。

3个小时的电影结束了,但是电影院里静悄悄一片,没有掌声,也没有人退场,所有人都静静地听着片尾曲,看着上面的演职人员名单。

制片人和导演顿时愣了,这是什么状况,既没有人退场,也没有人鼓掌,就算不好看也要叫骂两声才对啊,心中更加忐忑起来。直到片尾曲结束,灯光大亮,所有人才反应过来电影已经结束了,雷鸣般的掌声顿时响了起来,久久不息。

听到掌声终于响起,主创团队的已经提到嗓眼的心终于落了下来,总算成功了,这样的掌声实在是太难得了,不由的有些激动起来。

李墨白也被剧情感动了,虽然整个改编的故事自己很清楚,和原作并没有太大的出入,但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同样具有艺术的生命力,能穿透人的心灵。

站起身跟着现场的观众一道为主创团队鼓掌,同时向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们祝贺,表达自己对这部电影改编的认可。

“这部电影改编的非常棒,各个方面我都非常满意,谢谢主创团队。”李墨白面对采访的记者说道,“这个故事并不新鲜,但这就是生活,我们每天面对的真实生活。”

各影评人也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影感受,赞誉之词毫不吝啬,对于演员们的生动演出更是大夸特夸。

李墨白也特意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博文《向艺术致敬》,从艺术思想的角度对这部电影予以褒扬。

国内的观众这次总算是和全球的观众一样在第一时间欣赏到了这部电影,网络上同样是叫好声一片,几乎大多数的影评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批评的声音依然存在,不过这些都无伤大雅,也是正常现象,一千个人就有一个哈姆雷特,谁能人见人爱,何况国内的某些团体之保守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上映三天,全球票房狂收3亿美元,而且还在一路增长,国内更是一票难求,以至于黄牛党大行其道。

各地的媒体也是反响热烈,认为这是好莱坞拍摄的最有思想内涵的电影之一,纷纷评价这部电影为史诗级电影。

上映首周,全球的票房达到了惊人的8亿美元,几乎将所有的记录全部打破,但在世界各地的电影院依然是一票难求,有人为了看着一部电影更是提前几天开始排队,在某些地方的电影院外更是有人打起了帐篷,只为了能买到电影票。

电影院看到这样的形式,几乎将九成的银幕都给了《乌托邦史记》,但依然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在内更是热闹,几乎所有电影院所有屏幕都上映的是《乌托邦史记》,但是其中一大部分的票房都被“偷”,即使如此,一周下来国内的票房也达到了4亿元人民币。

而第二周的票房一点没有输给第一周,由于各地的电影全部赠加了银幕,华纳公司也加强了上映的院线总数,票房也达到了惊人的11亿美元,上映两周票房达到19亿美元,几乎让全世界的媒体大呼疯狂,即使卡梅隆的第一部3D电影也没有如此惊人的成绩。

随着电影的放映,李墨白的小说也是再次掀起销售的高潮,原来很多不愿意看书的观众,为了知道后面的剧情,纷纷前往书店购买实体书或者在亚马逊或者谷歌等网站购买电子版阅读。而李墨白个人的声誉也是再次达到一个巅峰,诺奖获得者的作品,又是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同时还是一位在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的明煮启蒙运动领袖’,几乎各大媒体在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都离不开李墨白,以至于李墨白出现的频率比电影的主演还要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