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不巧也巧(2 / 2)

加入书签

“命都保不住了,还承担什么后果!”

老兵沃夫鲁姆果然还是把心里的不快说了出来。

看到其余三人尤其是两名列兵的心情因此而跌落冰谷,林恩有些恼火——被下属冷言暗语的顶撞确实很难受。可是换位思考,被年龄和资历都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指挥着也就罢了,还因为此人的直接决策而陷入险境,脾气再好的人大概也会有意见吧!

想到这些,林恩当即调整心态,平和地说道:“困境不等于绝境!”

这是《曰常德语会话》中的一句谚语,林恩看过之后便牢牢记了下来,而它终究还是派上了用场。紧接着,年轻的指挥官一脸坚毅地说道:

“你们或许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主动向上级请战并带着你们来到这里!诸位,看看那个方向,我们的阵地正遭受苏联人的猛烈炮火,你们觉得它还能坚持多久?若是我们一味地在城内等待,当苏军突破防线进入奥拉宁堡时,你们觉得凭我们二十个夜战小组一百名士兵的能力,能够消灭多少苏联士兵?”

这话显然问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以如今的战场形势,战斗发生在城内或是城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要么战死,要么投降,至于说撤退,有没有机会恐怕并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诸位,我们眼下的处境确实不太好,但也不必自己吓倒自己!听这声音,苏军的炮火可能已经延伸到了奥拉宁堡城内,我们之前所呆的地方现在或已成为废墟!”

这番话连哄带骗,总算稳住了四名士兵的情绪,林恩顺势向他们宣布了自己的决定:“现在不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我们都将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而我,绝不会让你们中的任何一个白白牺牲。所以,我们就呆在这里,暂时哪也不去,随机应变!”

末了,林恩想了想,补充道:“伙计们,我们是一个完整的战斗小组,也是战场上相互依靠的兄弟,我们必须充分信任彼此!振作起来,戈登,安东,马科斯,卡尔,振作起来!”

最后一句话,林恩是以双拳紧握的姿势压着嗓门嘶吼的,就像是面对劲敌且场上零比三落后的足球教练,声情并茂地鼓励着自己的队员们。

看大家情绪有所恢复,又没有其他意见,林恩趴回到弹坑边缘,先背身以镜片观察,只看到苏军阵地后方炮焰闪动,然后用跟先前相同的姿态举起MP44,透过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他终于看到了一些新东西。

坦克?

红外线夜视仪只对产生热量的物体“感兴趣”,而且是越热越明显。林恩观察到的这些物体处于“吸血鬼”最大观察距离的边缘,看起来十分模糊,就像是一些当空漂浮的亮团,压根确定不了它们的真正形态。这些亮团的数量很多,周围看不到有单独的人员伴随,持续不断的炮声又严重干扰了听觉,所以一开始林恩以为它们是提前离开进攻出发阵地的苏军坦克。等到它们距离更近一些了,他才意识到除了少部分坦克之外,其余的皆是轮式汽车。

进攻开始之前弄轮式车辆到前面来是什么状况,装甲车或拖曳了近程步兵炮的卡车?林恩纳闷不已,但好在他思维够灵活,又出生并成长在那个多年装备仿苏武器的国度,终于恍然大悟:喀秋莎!

作为二战中最常见,也是苏军当时装备量最大的火箭炮型号,BM13的最大射程为8.5公里,这相比于步兵炮已经够远了,但比起普通榴弹炮来说还是略差一些。林恩算了算,从德军阵地走到这里将近10公里,也就是说,苏军的“喀秋莎”要想轰击德军阵地,就必须离开原有阵地向前推进至少1.5公里!

要是自己有台无线电——林恩又一次被这个可恶的问题所困扰。很可惜,没有无线通讯设备,当不了呼叫本方炮兵“向我开炮”的大无畏英雄,林恩只好另想它法,而且随着那些车辆的不断靠近,他又开始为一个新的问题所困扰:若是这些车辆正面驶过,怎么确保自己不被坦克和卡车上的苏军发现?

问题很快有了答案。在雨季和战争的共同作用下,这里的田野到处坑坑洼洼,靠近苏军阵地之处又散布着相当多的弹坑,所以苏军车辆的移动速度很慢,可它们终究是闭灯行进,一辆“喀秋莎”在林恩前方三四十米处不慎“失足”,右侧车轮陷入弹坑,无论发动机如何嘶吼,车身也依然纹丝不动。在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中,林恩看到从卡车上跳下来好几名士兵,他们有的围着失陷的车轮忙碌,有的跑去前面找坦克帮忙。很快的,一辆坦克倒回到了卡车旁,士兵们便又忙着在坦克和卡车之间系钢绳。如此一来,后续跟进的车辆只好绕开这里——反正抵达发射阵地后都需要重新校正射击参数,也不在乎偏左或者偏右几百米。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