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将政治和务实的区别(1 / 2)
香港的经济,依附中国的大环境。否则,已经有5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离开中国大陆的物资供给,香港光是饮水都不能自给。
影视娱乐行业,是依附于经济大环境的产业。只有经济发展起来,影视娱乐之类的文化产业才有前途可言。
香港的文化产品出售,出口亚洲诸国,此时已经达到极限,数量在庞大,便会遭到各国政斧的抵制。
出口欧美,则受限于文化不同,亦不能获得市场主流的地位。
中国这个大市场,其实是香港文化产业生存、发展的大基础。而在80年代的中国,还是讲政治,而不像后来一般务实、将经济为主。
此时的香港文化商人,如果激灵一点,从政治的角度来开发中国内地市场,往往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如果换做了90年代,中国政斧更多考虑的是经济账。那么,想要在高举爱国旗号,在国内大举跑马圈地,获得影视行业的更多市场份额,几乎是不可能的。
香港的港龙航空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原本港龙的创始人曹光彪,是红色资本家,依照过去与内地政斧打交道的经验,高举民族企业的旗号争取内地政斧的好感。
不过,到了90年代,港龙意图在在中国民航市场取得更多的航线,内地民航出于自身的利益思考,拒绝了港龙在内地直接设立售票点的请求。
而港龙在与香港航空的霸主国泰航空苦苦竞争,希望获得央企中信集团支持。
然则,作为央企的中信集团,评估了港龙与国泰的盈利水平之后,却选择投资国泰航空,并支持国泰兼并港龙,使得港龙的创始人曹氏家族叹息,大势已去。
任何生意人都懂的与时俱进,内地政斧将政治的时候,要政治正确自然能大获其利。而等到内地开始务实的时候,谈商业利益,才能够获得务实主义的当政者认同。
亚洲电视在80年代进军内地市场,唯一正确的方式,就是“政治正确”!《霍元甲》、《陈真》这样的电视剧,显然是政治上比较正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国内的电视台、电影院,开始引进了大量的欧美曰等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电视剧、动画片。
比如,美国的电视剧《海底游记》,原是长达110集的剧集。不过,80年时候,引进其中21集,中文名《大西洋底来的人》,结果形成万人空巷。
《大西洋底来的人》剧中的时尚墨镜——“麦克镜”,居然成为了80年代初,仅仅次于香港的电子表的暴利产品。几毛钱在沿海地区进货的墨镜,在“麦克镜”热潮中,甚至能够卖到几十块钱!
接着,第二部引进中国的美剧《加里森敢死队》,原本全集有26集,但是播放到16集的时候。某个领导看着不爽,觉得这不电视剧,纯粹打斗胡闹,浪费了感情。于是,让央视停播。
央视无奈在16集时,打上了“全剧终”字幕。结果,观众哗然,纷纷给CCTV写信,质疑为什么放了一半就不放了,还打上全剧终字幕欺骗观众,甚至成了80年的重大新闻事件。
在改革开放初年,中央电视台,每年的营业收入,才不过是刚刚破亿。根本没有多少资本引进最新的电视剧。
《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这样60年代的美剧,仅仅是用了几千美元至一两万美元的代价引进的。
因为,几千块钱的代价,连将110集的电视剧完全翻译成为中文的成本都不知这么多。所以,《大西洋底来的人》110集的电视剧,也只能翻译21集。
当时,中央电视台引进播放的海外影视剧,引进一部,红一部!
其他的地方电视台,无疑都已经开始意识到,进口电视剧对于收视率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也纷纷绞尽脑汁,寻求引进海外影视剧的渠道。
广东省的电视媒体,自然也有引进境外电视剧的想法。
在6月初,亚洲电视的总经理,黄锡照带着黄泰来、萧若元、麦当雄等等重量级的团队,来到了广东省,进行电视剧引进谈判工作。
而事实上,亚洲电视的前身——丽的电视与广东省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了。
早在81年,广州举行的“省港足球赛”的时候,丽的电视使用了最新的微波技术,实现了现场直播足球赛。
从那以后,丽的电视也经常申请在内地做一些采访节目,均是受到了广东省的支持。
这次黄锡照再次前来谈合作。
广东电视台的台长孙孔华,率着电视台的要员,对于亚洲电视的来人,热情的招待。
之后,众人开始在电视台中,观看黄锡照带来的《霍元甲》、《陈真》的拷贝。
有着广东电视台的众多的专业媒体人员把关,确定了这两部电视剧“政治正确”,合作基本上已经敲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