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 须臾之间(1 / 2)

加入书签

站在左手边的中年男子,气宇轩昂,身姿挺拔,海军蓝的暗格纹西装,让两鬓的灰白染上了岁月的沉淀和韵味,炯炯有神的双眸将整张面容都点亮起来;右手边的中年女子,落落大方,气质出众,一件枚红色的蕾丝晚礼服长裙,仿古希腊祭祀女神式的设计带着低调的尊贵和华丽,高高挽起的发髻露出那清秀的面容,时光的痕迹却成为了另外一种美。

乔治-霍尔和伊丽莎白-霍尔。

两个人结伴出现,脚步从容,沉稳优雅,时不时还礼貌地和周围的人群点头示意,这让那些投射过来的视线都不好意思地继续停留下来,只能礼貌地回避开来,然后用视线余光观察旁边的一举一动。聊天,依旧正在进行着,每个人都在粉饰太平,却已经心不在焉。

脚步在蓝礼和约翰的身边停了下来,投射下来的影子覆盖住了约翰的视线,打断了约翰的话语,条件反射地抬起头,伊丽莎白对着约翰露出了一个淑女的笑容,“最近一切还好吗?科德先生。我上周还观看了你执导的’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Nickleby)’,表演真的是太精彩了。”

“尼古拉斯-尼克贝”,改编自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原著小说的戏剧,这也是备受英国人喜爱的一出榉木。

“我的荣幸。”约翰礼貌地表示了感谢,“但老实说,我还是认为,蓝礼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在他现在的年龄段里,我找不到更加完美的选择。”原著小说之中,尼古拉斯就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蓝礼眉尾轻轻一扬,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不过,他没有看向乔治和伊丽莎白,而是转身看向了约翰,“这一个版本是什么时候开始排练的?”

“去年三月前后。”约翰没有察觉到三个霍尔之间的暗潮涌动,直率地说道,“我一直等待着你的回应,等到了最后一刻。所以,你不要告诉我什么,你现在还想要回到舞台,去年你拒绝了’尼古拉斯-尼克贝’,刚才你又表示最近工作繁忙。让我告诉你,蓝礼,你这样下去,基本功真的会荒废的。”

去年四月,那就是“太平洋战争”正式开播之前了。彼时,蓝礼依旧赋闲在家,还没有遇到“活埋”的表现机会。换而言之,如果蓝礼得知约翰正在排练“尼古拉斯-尼克贝”的话,他绝对愿意回到伦敦西区试镜。

可是,蓝礼为什么一无所知呢?

蓝礼的视线意味深长地落在了乔治和伊丽莎白的身上,两个人却十分坦然,无比淡定,一点点波动都没有,“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丹奇女爵士每隔两年都会回来伦敦西区表演一段时间。我应该把这个优良的传统延续下来。”嘴巴上,蓝礼却在回应约翰的担忧。

乔治转头看向了伊丽莎白,神情依旧不变,“现在是冬天,大家都开始变得懒惰了,躲在家里,就连剧院都不愿意拜访,只剩下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所谓的经典剧目,渐渐也变成了观光景点,没有了艺术,也没有了创作,是时候应该淘汰了。科德先生,你觉得呢?”

这是整个艺术界都在探讨的问题,对于上流社会来说也同样是如此。他们可不希望进入剧院里,看到大量什么都不懂的游客观众。他们担心的不是那些观众大放厥词地发表自己对戏剧的看法,而是那些观众根本就看不到,就连基本的戏剧礼仪都不遵守。

约翰轻轻收了收下颌,正准备回答,没有想到,蓝礼却抢先了一步,“呵呵,现代社会总是太过浮躁,迫不及待地放弃那些传统艺术,然后固守着那些愚蠢的形势和礼仪,一边拒绝接受潮流的进步,一边又拒绝挖掘传统的内涵。艺术就是这样渐渐消亡的。”

表面探讨艺术,实则探讨规矩。这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却是锋芒毕露。

伊顿被夹在中间,只觉得如芒在背,他还是不喜欢这样的场合。视线一会落在了乔治身上,一会又看向了蓝礼,完全不知所措,就像是迷途的羔羊。

“就好像图书馆一样吗?”伊丽莎白不动声色地接过了话头,她刚才提起了“尼古拉斯-尼克贝”,仅仅只是为了打开社交场合的局面罢了,一时间居然忘记了,约翰曾经来电,邀请蓝礼出演。但这不足以让她慌乱。“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用电脑阅读,图书馆的作用正在下降,就连纸质书的地位也正在消亡,谁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呢?所谓的艺术,就应该保持原本的模样,如果沦为了商业筹码,那还不如封存起来,犹如画作一般,保留在博物馆。”

“然后让所有的年轻一辈都抗拒进入博物馆,当老一辈都离开了之后,艺术也都跟随着他们永远离开。”蓝礼的回答也不紧不慢,视线却平起平坐地看向了乔治和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此时还在隐忍,神情稳定;但乔治的眼睛深处却已经可以看到了火苗窜起,“我的意思是,图书馆不会消亡,即使未来所有人都用手机进行阅读,但图书馆的艺术地位依旧是存在的。博物馆也是如此,我们要承认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却也要承认网络时代赋予艺术的新特征。”

电影之所以被称为第七艺术,就是因为它融合了绘画、戏剧、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然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域。无论艺术作品,还是商业作品,它们归根结底都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就好像曾经的文学、戏剧一样,电影也应该被“保守势力”所接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