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2 / 2)

加入书签

那杀手如何能够经受得住五步蛇的酷刑,最终招供。

五步蛇神秘兮兮的禀道:“大人,幸亏你留下了活口,我将使用了两项酷刑,他便招了。”

王肃观急道:“他招了红巾军的其他巢穴?在哪儿,这次我得调集大军进行围剿。”

五步蛇摇了摇头,笑道:“大人,他并非红巾军。”

王肃观心头一惊,先前总觉得有什么自己都说不好的蹊跷之处,可一时想不通是什么,莫非与此有关?

“那他们是?”王肃观追问道。

“官兵。”五步蛇淡淡道。

“什么?!”王肃观骇然大惊。

自古官匪一家,官兵冒充强盗的时候,多不胜数,可王肃观万万没有料到竟然又有官兵冒充杀手出现在自己身边,而且还是专门跑来刺杀自己。

是费司马,还是柳长卿?

王肃观稍稍沉吟,忽然看向五步蛇道:“是张文举派来的人吧?”

五步蛇摇了摇头,惋惜的道:“他没有说,我一急,就把他给灭了。”

“必然是张文举无疑。我一直平安无事,在见过张文举之后便出现了刺客,不是他也要赖在他身上。”王肃观带着几分无赖之气道。

五步蛇觉得好笑,没有说话。

王肃观在房中踱步起来,既然张文举已决定除掉自己,那如今自己是如履薄冰,腹背受敌。

可张文举为何要如此急着要除掉自己呢?不等天黑之后,夜黑风高动手,偏偏要在光天化日之下,还冒充红巾军。

王肃观想不通,不过能肯定的是,张文举肯定有什么不得不除掉自己的秘密,而这个秘密,肯定与余泪帘关系不大,不然他早就动手了,何必等到现在。

“马上吩咐下去,派值得信任的人打入黑铁城所有官员身边,尤其是张文举,他的一举一动,我要了如指掌。”王肃观吩咐道。

武不折点头应允,可眉头却皱了起来,道:“我身边并无多少值得信任的人。”

王肃观微一沉吟道:“将关子镇中逃出来的人安排进去,他们亲人被杀,家园被毁,对官府恨之入骨,就算不能信任,也至少是站在我这边的。”

武不折又应了一声,转身而去,可又被王肃观叫住了。

“我一直想问你一句,当年你劫狱救走的屠夫房良到底究竟是什么人?今天在刺史府帮咱们的,又是何人?”王肃观端起一杯茶,慢悠悠的抿了一口,静待着武不折的回答。

武不折缓缓收回要推门的双手,叹了口气,仿佛想起了什么往事,又坐了回来:“房良是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人……”

在武不折初来云州之时,当初的黑道以房良手下的势力最为强大。

武不折想将其纳入麾下,可那时的房良已经弃暗投明,做起了生意,不愿再手染鲜血。武不折的手下不齿其胆小懦弱之行,与其发生矛盾,双方交手之下,误伤了房良之子。

房良之子救治无效而死,武不折也一直觉得有愧于房良,这才在房良有难之时,冒死劫狱。

“莫非刺史府的人与房良有关?”王肃观追问道。

武不折又露出一副悠然神往的样子:“大人或许没有听说过房良,不过肯定听说过一句话‘夜黑金丝亮,银针滴血时’。”

王肃观心头一震,方高峰等人都听说过这句话,据说这句话所讲述的乃是几十年前纵横天下的一位杀手。

据说那位杀手人称“一针见血”,从未失过手,最轰动的一次要数景泰六年冬,在皇宫之中杀死了景泰皇帝的枕边人。他使用的杀人兵刃便是穿着金丝线的银针。

银针长约一米,乃是一根巨针,巨针的针眼上面,穿着柔韧的金丝线,被杀之人不是被金丝线勒死,便是被银针穿喉而过。

方高峰等人常常把黑无常与“一针见血”相提并论,王肃观对此也是印象极深。

“这句话我听过好多次,莫非房良是杀手不成?”王肃观奇道。

五步蛇点了点头:“具体我也不太清楚,不过听说房良曾经使用的兵刃,也是金线银针,更有人传言他乃‘一针见血’的唯一传人,甚至连他手下的人,所使用的兵刃也是金丝银针。”

第六十二章 :金线银针(下)

第62:金线银针(下)

“莫非潜伏在刺史府的人,便是房良?这不太可能吧,他既然入狱,想必是犯了什么大事吧,如果我所料不差,此刻他应该不在云州,或许不在大丰帝国也说不定。”王肃观放下手中的茶杯道。

“大人你猜的不错。当年,在我救出他之后,便派人送他离开了大丰帝国,现在他在什么地方,我也不清楚。不过他倒是有一个姓于的传人,却一直在柳长卿手下当差。”

“他一直感恩于我当年救了他师父房良,将我视若兄长,一直以来忠心耿耿,此次,便是我给他传令,让他务必想办法阻止守丞和刺史见面。”

王肃观沉吟起来了,既然暗势力已经有了眉目,暗杀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只怕做起暗杀这一行,还得着手于这位姓于的人。

“帮我把这位姓于的兄弟约出来,我得见他一面。”王肃观意味深长的说道。

武不折淡笑道:“我早就吩咐他了,只怕今晚他便会来拜见你的。”

王肃观首肯而笑,对武不折明显越来越信任了:“军器坊控制的如何了?”

武不折又将军器坊的事情跟王肃观说了说,自信满满的拍着胸膛保证,王肃观也不再多问。

这时,后院忽然响起了狗吠之音,隐隐有狼嚎之音夹杂其中。

“这是?”武不折皱眉道。

王肃观满不在乎的摆了摆手,刚想说两句什么,可脸色忽然一变,一惊站起:“不对,只怕有人闯到家里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